健康網》使用類固醇擔心月亮臉? 醫揭3大用藥迷思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使用類固醇不少患者會擔心變胖、月亮臉、水牛肩,藥膏還會讓皮膚變薄,類固醇的副作用真的這麼可怕嗎?皮膚專科醫師楊慶升在臉書粉專「醫膚 楊慶升醫師」與個人網站發文整理出常見用藥3大迷思,提醒民眾依醫囑用藥才能兼顧用藥安全及疾病治療。
迷思1、皮膚科都用類固醇有毒?
楊慶升表示,其實類固醇是每個人本來體內就會分泌的物質,能幫助快速緩解抗發炎製劑,只要不是維生素感染產生的發炎,基本上都可以很好的使用類固醇處理;但類固醇處理的是「結果表現」發炎,短期使用也許只要考慮腸胃道的症狀,加點胃藥,飯後使用就可以簡單輕鬆應對;但如果無法處理源頭(產生發炎的原因),且長期使用量高的口服類固醇的確就會產生發胖、代謝異常等問題。局部擦拭在正常皮膚太久也容易有皮膚萎縮、血管擴張的疑慮。
何謂長期?楊慶升解釋,其實是個很難的問題,跟疾病狀態與用量有關係;大致上可以定義為4週以上超過生理劑量的使用。因此,當疾病狀態發炎過於嚴重或者症狀難忍,且預期不需要長期使用的狀態,類固醇就是很好的藥物;反之像是大範圍嚴重乾癬,這種需要長期控制的疾病,相對來說就不是好的適應症。
迷思2、皮膚科藥物都會想睡覺?
楊慶升指出,在皮膚病用藥範疇內,基本上有嗜睡影響的藥物多半是能進入中樞神經的一代抗組織胺藥物,新一代藥物雖然號稱影響少,但仍有少數患者比較敏感,抗組織胺或者大家俗稱抗過敏藥物的運用廣泛,眼睛、鼻子、皮膚過敏都可以使用,但其目的多在症狀緩解,除了蕁麻疹之外,真正要迅速治療疾病還是得依靠其他藥物搭配使用較佳。
迷思3、皮膚科藥物有癢才擦才吃?
楊慶升表示,在門診偶而會遇到患者濕疹部位擦藥吃藥還沒完全就停藥,然後,不久再度發作求診;還有蕁麻疹的患者,因為沒有發作就停止藥物使用,更甚者是細菌感染使用抗生素的狀態下提早停藥。其實判斷藥物使用與否的標準取決於對疾病病程的了解,因此建議大家依照醫囑持續使用,並詢問或者與醫師討論使用的方式與時間長短,才是改善疾病狀態的正向方式。
●濕疹類擦拭藥物:就務必擦到皮膚已經光滑顏色轉為暗沉的色素沉澱才算疾病過程結束。
●蕁麻疹:本來就來去如風一陣一陣,早上沒有發作不代表晚上不會;急性與慢性蕁麻疹用藥方式也不盡相同,抗生素有其實固定的療程,時間長短是經過統計可以殺死大多數病原體的平均時數。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