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胃癌有一套 台大用AI看「胃相」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幽門螺旋桿菌會引發慢性發炎,進而導致胃萎縮及腸組織化生,「胃相」改變埋下胃癌風險,過去胃相仰賴胃鏡組織切片及病理科醫師判別,費力耗時,台大醫院今(16日)分享最新醫療成果,團隊耗時兩年開發出人工智慧(AI)模型,直接由胃鏡影像精確判斷胃相,只要9秒就能完成判讀,該系統也成功於馬祖落地使用,成為第一線醫師打擊胃癌的得力助手。
台大醫院院長、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吳明賢指出,胃癌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一,有8至9成的胃癌是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因此根除幽門螺旋桿菌,被視為防治胃癌的有效方法,如何正確評估胃相,則是臨床處置的重點。台大醫院趁COVID-19疫情期間,加速發展智慧醫療,透過醫療大數據、人工智慧、雲端傳輸等技術,克服傳統胃相判讀費力耗時的問題。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李宜家說明,這項AI技術歷經兩年開發,台大醫院整合資料庫與智慧醫療中心通力合作,使用海量資料進行AI模型開發,只要短短9秒就能完成研判,團隊在馬祖進行該AI技術的驗證與落地應用,準確率超過9成。
台大醫院在院長吳明賢帶領下,長期投入胃癌防治,在國科會與衛福部的支持下,吳明賢整合了國內多家醫學中心,共同成立台灣胃腸疾病與幽門桿菌臨床試驗聯盟,執行多中心臨床試驗,並進行幽門桿菌篩檢,結果顯示台灣成年人幽門桿菌盛行率已從30年前的60%,降到30%,在孩童更降到10%,胃癌的標準化發生率也持續下降。
吳明賢說,馬祖曾是全國胃癌發生率最高地方,台大醫院歷經20年努力,當地幽門桿菌盛行率從將近七成降低至不到一成,胃癌發生率則下降53%,如今篩檢胃部黏膜病變判斷的AI技術,再成功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解決醫療不平等,這套系統不只適用於馬祖,更可以推廣全台。
此外,台大近年也持續投入難治型幽門桿菌第二、三線救援治療處方的開發;吳明賢說,團隊針對病人腸道菌叢的組成及抗藥性基因組進行長期追蹤,研究成果提供了國內外在幽門桿菌第二線及第三線救援治療的重要依據,也證實了腸道菌叢的組成及抗藥性基因組在除菌一年後皆可恢復到接近治療前的狀態,提供除菌來預防胃癌的安全性依據,研究結果獲國際頂尖期刊《刺胳針胃腸肝病學》(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23) 專文評論與介紹。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