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吵到動手變家暴? 醫從「事前、當下、事後」判斷如何自保

2023/01/12 09:01

遭遇家暴行為的當下,以安全為主,先不要管自己對或不對,重點是保護自己的重要部位。示意圖。(圖取自photoAC)

〔記者董冠怡/台北報導〕人人都有可能是家暴潛在受害者,一言不合可能就動手,這時該如何自保?佳齡生活健康中心、嘉齡診所副院長兼身心科主治醫師黃苑婷表示,這可從事前、當下及事後來看,例如與恐怖情人談重要議題時,避免兩人獨處,或吵到快不受控時,記得減少情緒刺激;當意識到可能會被動粗,趕緊撥打113、110、110視訊報案或求助親友。如果真的被施暴,務必保護重要部位,並評估接下來是否會再發生,以利採取因應措施如遠離現場、走法律流程。

黃苑婷指出,遭遇家暴行為的當下,以安全為主,先不要管自己對或不對,重點是保護自己的重要部位。若是尚未進行到這一步,可先安撫施暴者、減少情緒刺激並保持距離。當發現對方情緒已經快要上來了、情況有點超出控制,可找現實理由暫停一下「降火」,例如尿遁、喝水或請對方給自己3分鐘想一下,思考自己的目的是講贏、論是非,還是溝通。

講話技巧也要注意。吵架時可能有一方會說「你不要激動!你不要那麼大聲!」講的人以為這麼說可以讓對方意識到自己講話很大聲,但實際上會被誤以為是「指責」,而且被認為是惡人先告狀,反駁「你明明也很大聲!」

「你不要激動」改成「這樣我會害怕」

「此時反而不要講對方,而是要講自己。」黃苑婷建議,比如把「你不要那麼激動」改成「這樣我會害怕、你說慢一點點」、「你這樣說我很難過」,或是想想對方的感受,可以說「我聽得出來你很生氣」、「我感覺到你認為我沒有重視你的感覺」。不過,這些話在氣頭上時不見得能說得出來,平常就要練習,例如一般溝通情境或小吵架時可以試試看。

黃苑婷認為,吵架也是一種溝通方式,事後可討論下次發生類似狀況要如何處理、怎麼講會比較聽得進去、哪些話是地雷,或是希望對方怎麼說、不要怎麼說,例如跟另一半說自己生氣時要拉拉我的手,「這時我就可以知道你雖然還是很不爽,但是你想要讓我有台階下」,所以平時就要溝通,「養兵千日用在一時!」但吵到出手或以讓對方不舒服為目的來吵架,那就失去溝通的本意。

110視訊報案尋求第三方介入

如果真的已經快要開始動手,除了撥打113、110求救,現在警方也有110視訊報案,不用自己慌慌張張錄影、手忙腳亂,且經第三方介入,施暴者可能會有所顧忌而暫不出手。若對方最近有動手過或擔心可能有出手的情況,記得先告知親近的家人、朋友,當有狀況時打給對方可以秒懂並隨時報案,不然還要交代前因後果,可能已經來不及了,「這是緊急狀況!」

當意識到可能會被動粗,趕緊撥打113、110、110視訊報案或求助親友。示意圖。(圖取自photoAC)

當事情發生後,確保當下人身安全之虞,也要評估接下來會不會再發生,例如施暴者外出喝酒,是不是要趕快跑,他回來會不會又再繼續動手,另外也要顧好自己、孩子與其他重要的人,以及該保留證據的、該驗傷的,相關法律流程該做的,請由警察及法律專業人士協助。

黃苑婷也強調,要跟恐怖情人談分手或重要議題,避免單獨赴約,不要想說兩人私下談說不定對方會回心轉意,如果你覺得對方有風險,例如過去紀錄不良,就要以保護自己為優先。

家暴會循環 謹慎評估警訊

另外要考慮的是,「家暴會循環發生」。施暴者通常打完後會內疚道歉,反而變成新的壓力,「我怎麼這麼糟」、「如果我打了你,你會不會更不愛我、更有可能會離開我」,這樣的想法會讓出手的人內心壓力更大,有時因此更不穩定,雖然想彌補、修復關係,但有可能使受暴者心生畏懼想逃,而且關係的核心問題依舊還沒解決。

至於要不要接受這個道歉,需要評估跟觀察,對方須拿出誠意來,認識到這是個需要處理的問題,主動改變,例如尋求協助接受諮商或身心科看診、學習新的衝突處理方式以替代暴力,而非只是嘴巴講講或討價還價,甚至認為都是受暴者的錯、他沒有錯,「那這個是警訊」。受暴者也要看自己還有沒有力氣去「維修」這段關係,畢竟「兩個點要連起來才會有一條線」,如果確定沒力了,就不要勉強。

黃苑婷提醒,有些人婚後會「主內」照顧家裡,失去自己原本在社會上的其他角色,建議仍保持部分重心在自己身上,例如兼職或全職工作都可以,參與社團、當志工、做自己喜歡的興趣等也行,讓人生有不同重心,即便失去了一個角色,還有其他的角色,而非什麼都不是,最重要的是,你怎麼看待你自己。

當遇到有些媽媽離不開家庭時,則可能會視情況給予建議,例如「妳就是示範給你孩子看」,可以怎樣保護自己與小孩,而非無限次的忍耐。因為孩子若一直處在受暴環境下,其實大腦、自尊與自我價值也會受到傷害,未來甚至需要花費更多力氣來修補這個大洞。

施暴者可能受過傷 需要被了解

除了受暴者,施暴者也需要接受心理關注,其中有不少人可能成長過程中也曾被暴力或不合理對待,下意識中認同「用講的對方不會認真看待,我要這樣做力道才夠、你才會真正看重和在乎我的感受」,藉此強化或武裝自己。黃苑婷指出,當然不能用曾經受過傷來合理化暴力,暴力行為絕對是不對的,但背後的傷也值得被了解,「在一段關係中,沒有人會故意傷害對方與自己」。

☆民眾如遇同居關係暴力情形,可撥打113保護專線,或向各地方政府家庭暴力防治中心求助。☆

黃苑婷認為,吵架也是一種溝通方式,事後可討論下次發生類似狀況要如何處理、怎麼講會比較聽得進去、哪些話是地雷,或是希望對方怎麼說、不要怎麼說。(佳齡提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