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家暴零容忍! 醫曝常見4迷思:蒐集證據儘快求助商討對策

2023/01/09 14:03

醫師表示,若有暴力行為,避免重要器官受到創傷,蒐集家暴證據儘快求助親友,或是警察商討對策,千萬不要抱著明天會更好的心態,讓傷害反覆發生;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photoAC)

醫師表示,若有暴力行為,避免重要器官受到創傷,蒐集家暴證據儘快求助親友,或是警察商討對策,千萬不要抱著明天會更好的心態,讓傷害反覆發生;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photoAC)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小甜甜」張可昀5日公開保護令,指控老公宋先生對她有肢體暴力,引發外界譁然。捷思身心醫學診所院長李旻珊提醒,如果不幸遇到家暴,要想盡辦法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若有暴力行為,避免重要器官受到創傷,蒐集家暴證據儘快求助親友,或與警察商討對策,千萬不要抱著明天會更好的心態,讓傷害反覆發生。她也分享家暴4迷思,提醒民眾留意。

李旻珊在臉書粉專「身心科 李旻珊醫師」發文指出,暴力行為的範疇不只是指肢體暴力,像是言語暴力、情緒虐待、控制和威脅都算暴力的一種。在台灣,家庭暴力防治法保護的範圍除了配偶或前配偶、現有或曾有同居關係者外,親密關係之未同居伴侶也在保護範圍內。

李旻珊表示,要處理親密關係暴力,就要去探究施暴的原因,可以分為個人因素和環境因素,個人因素指的是施暴者個性衝動暴躁、不安全感重、善妒、脆弱型自戀(在自負與低自尊之間不停擺盪)等,或是罹患精神疾病,這就需要專業精神科醫師來處理。環境因素則指的是外來的影響,像是經濟壓力、工作壓力、幼童管教、第三者介入等,雙方對情感需求不一致、加上施暴者自卑及不安全感,常常也會造成憾事發生。

迷思1.情況會改善家暴只是突發的一次性事件

暴力行為通常是會越來越嚴重,在緊張期、爆發期和平靜期3個週期間反覆循環在平靜期時,施暴者會向受害者道歉並做出下次不會再發生的承諾,可能更溫柔體貼,讓受害者原諒並相信他,雙方互動恰似很美好,但通常這是短暫的,下次衝突或是壓力出現,施暴者又會重蹈覆轍,這樣的惡性循環不會消失,而且間距往往越隔越短。

迷思2.施暴者可從與外人互動中看出來

施暴者不一定是在外和人衝突多、常常發生紛爭,相反地,有些施暴者在外的人際互動很得體,甚至很有魅力,只會在和伴侶獨處時施予暴力,有些甚至會在外人面前強調自己對伴侶很溫柔體貼。

迷思3.受害者不夠勇敢才會讓家暴反覆發生

責備受害者是不對的。受害者不敢離開的原因可能是想要保護孩子,或是怕離開後就看不到孩子、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覺得是自己的錯,如果再努力一些和配合對方情況就會好轉、文化因素不能離異等。

迷思4.女性都是受害者

雖然女性受害者占大多數,但也是有男性受害者的例子。而且男性受害者往往更不敢求助,採取隱忍的方式。

☆民眾如遇同居關係暴力情形,可撥打113保護專線,或向各地方政府家庭暴力防治中心求助。☆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