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生活忙碌一團亂、情緒也失控? 心理師授5步驟面對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生活中充斥各式情緒,如悲傷、失望、焦慮、煩躁及興奮、熱情、寧靜,有些人會選擇性忽視或壓抑之。對此,臨床心理師指出,在我們剝奪自身「感受的權力」時,將使那些想逃避的情緒無法被有效釋放,而漸漸陷入憂鬱、消沉等情況影響生活,故提出5步驟幫助面對情緒以改善:辨別、理解與釐清、標記、表達與釋放、調節與接納。
山曉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錢映融在臉書粉專「山曉心理治療所」說明,有時我們的感受可能是一團混亂、麻煩而令人困惑,甚至難以控制,以致有時可能會被自身情緒嚇到,而試圖隱藏、逃避或否認,將情緒壓扁並假裝若無其事。而在嗑光一整袋餅乾、滑了一整天手機後,再將情緒爆發於重視的人身上,同時也發覺與他人愈來愈疏離,卻不知道原因。
剝奪、忽視自身感受 慢性影響生活
錢映融表示,當我們剝奪自己「感受的權力」時,隨之而來的是一長串我們不想要的結果。因逃避不想要的情緒,會使那些感覺慢性的、微微的發酵,而這些潛在情緒無法被有效表達和釋放,於是慢慢滲入意識中,進而影響思緒與生活。
錢映融補充,不允許自己哭泣與感受悲傷者,可能陷入無止盡的鬱鬱寡歡與意志消沉;不允許自己感受並釋放憤怒者,則可能處於長期的怨念、敵意與自我批判中。
習慣性逃避 漸失去分辨、表達能力
錢映融提醒,當我們習慣性逃避自身情緒,久而久之便會失去分辨自己感受的能力。而無法分辨、理解或用言語表達感受,就難以改善、改變或有所為。而以下5步驟可助於面對情緒:
●辨別(Recognizing):分辨我們自己及他人的情緒。
●理解(Understanding):釐清引發情緒的原因,並了解情緒如何影響我們的想法跟決定。
●標記(Labeling):用精確的詞彙來標明情緒。
●表達(Expressing):能依據情境、對象及社會脈絡,選擇自己表達情緒的方式。
●調節(Regulating):找到實用策略來接納與管理情緒。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