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老人退化致營養問題勿輕忽 營養師解析6種狀況及解方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是否發現家中的長輩即使吃得和年輕時一樣,卻虛弱無力,甚至出現體重下降?對此,營養師薛曉晶表示,年長者可能因為生理變化,影響了營養的吸收與利用,建議觀察是否有「退化」問題,她也列出6種情形,包括牙口不佳、偏愛重口味、不愛喝水、消化遲緩等,並提出解方。
薛曉晶在臉書粉專「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發文指表示,根據老年人營養狀況調查,衰弱老人並不是整體份量攝取不足,主要是因為老人的生理變化而影響到營養的吸收、利用,再加上食物選擇錯誤造成營養狀況下降,因此要觀察家中長輩是否有類似以下問題,才能對症下藥。
牙口不佳 吞嚥困難
薛曉晶指出,因長年牙口問題,像是缺牙、牙周病等,常使咀嚼不順利,再加上肌肉退化、吞嚥困難,對於顆粒較大、堅硬或是乾澀難以吞嚥的食物較為抗拒,進而改變食物選擇,例如多選擇軟飯、麵食,造成澱粉攝取過多。
薛曉晶說,為避免咀嚼減少蔬菜、肉類攝取,或是把肉類咀嚼後吐出肉渣,因而無法吸收到肉塊中大部分的營養,最後造成營養不良。可以將食物切成細碎,並盡可能保持每種食物有不同口味,促進食慾。
偏愛重口味 越吃越鹹
薛曉晶說明,因年老而退化的味蕾或是攝取不足而缺乏礦物質鋅,使味覺不再敏感,造成老人家越吃越鹹,甚至抱怨菜沒味道而食慾不振。
薛曉晶建議,可多利用有特殊風味的食材,像是檸檬、香菜、香菇、洋蔥、蒜頭等,添加不同味道刺激味蕾,或是可增加鋅含量高的食物,如牡蠣、生蠔、淡菜、紅蟳、內臟、牛肉、豬肉、雞肉、羊肉、雞蛋、起司、乳製品都是很好的來源,可以多讓家中長輩補充。
不愛喝水 常抽筋
薛曉晶指出,口渴中樞的傳遞機制也會隨著年齡退化,因此老人比較不常覺得口渴,加上肌膚老化,皮膚的保水性也差。除了忘記喝水,身體水分流失速度亦快,常引起脫水、電解質不平衡而抽筋。
她建議,1天仍須要喝2000c.c.的水,可以準備較大的水壺,提醒老人家早上1壺、下午1壺,晚餐過後就要減少水分攝取,避免晚上還要起床上廁所,造成睡眠品質不佳。若喝茶或咖啡會影響到晚上睡眠,則建議白開水為主。
虛弱無力 食慾不振
薛曉晶表示,胃底部負責吸收利用維生素B12的內在因子老化而分泌不足,將會出現維生素B12吸收不良,進而影響紅血球生成,老人可能因貧血造成虛弱無力,接著因虛弱無力、食慾不振,形成惡性循環。
由於維生素B12都是動物性的來源,例如文蛤、豬肝、牡蠣、雞蛋黃、鮭魚、鮪魚、牛肉、乳酪、豬肉、牛奶。薛曉晶說,若家中長輩長期茹素(全素),則建議要從補充品攝取。
消化遲緩 容易便秘
老人腸胃蠕動能力會隨著年齡下降,一般而言走動時也會促進腸胃蠕動,若老人行動不便,則腸胃蠕動能力便會再下降。另,老年人也可能因為牙口不佳,減少蔬果攝取,造成纖維量不足,難以刺激腸胃蠕動,最後形成長期便秘。
薛曉晶建議,可嘗試綠拿鐵,將燙過的蔬菜加入適量水果、堅果等打成蔬果汁,也可以溫溫地喝,補充足夠纖維,或選擇燉菜料理,例如滷白菜、普羅旺斯燉菜、匈牙利燉菜、奶油白菜等,都是不太需要咀嚼的蔬菜烹調方式,很適合牙口不好的老人家。
肌肉無力 容易骨折
有研究調查顯示,老年人的鈣質缺乏最為嚴重,由於華人普遍有乳糖不耐症,造成奶製品攝取量減少,使得鈣質來源不足,加上女性更年期過後鈣質流失加速,使得骨質脆弱;而虛弱老人亦因蛋白質攝取不足,且沒有足夠運動量造成肌少症,將使沒有足夠肌肉支撐骨骼,因此骨折發生率越來越高。
薛曉晶表示,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應攝取1000毫克的鈣質,仍建議家中長輩應按照「我的餐盤」建議,每日2杯奶製品,若已經有骨質疏鬆症的長輩,則建議依照醫生囑咐補充鈣片。
另外,薛曉晶提醒,若符合有其中2項就可能是肌少症,要積極預防。
肌少症檢測
1.走路速度變慢。
2.握力下降,如杯子拿不穩,會掉時要小心。
3.肌肉量變少,可用手的虎口圍小腿肚,小腿肚很壯則肌少症風險小,若是有空間就要注意肌少症風險高。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