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長期下背痛勿輕忽 當心僵直性脊椎炎上身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1名21歲女性因下背痛求診成大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一問、發現患者下背痛時間長達8年,符合發炎性下背痛特徵,不但合併晨間背部僵硬、虹彩炎等症狀,患者接受檢查、確認是僵直性脊椎炎,其家人也有相同病史。患者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後,疼痛僵硬感顯著改善,後續病況穩定,在門診規則追蹤。
成大醫院一般內科、風濕免疫專科黃雅君醫師安排女患者進行骨盆腔X光檢查,未發現有典型的薦腸骨脊椎炎,進一步磁振造影檢查顯示雙側薦腸骨關節有發炎性變化,確定是無X光表現的僵直性脊椎炎。
對於僵直性脊椎炎的診斷,黃雅君說這仰賴多系統症狀的表現,包含關節、皮膚、眼睛及腸道等部位的症狀表現,以及實驗室數據和影像學做綜合判斷。骨盆腔X光影像是否發現有意義的薦腸骨關節炎是過去診斷的必要條件;但近年發現有一群患者即使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數據符合僵直性脊椎炎,但X光檢查卻無薦腸骨關節炎的證據,長期追蹤發現部分患者的X光影像會發展出薦腸骨關節炎的變化,最終被診斷是僵直性脊椎炎。
磁振造影的影像學敏感度高,能早期偵測到傳統X光無法偵測的關節腔變化,包含骨髓水腫及結構損傷,得以早期診斷到無X光變化的僵直性脊椎炎,讓患者及早接受治療,減少疼痛及病情引起的脊椎沾黏及失能風險,改善生活品質。
黃雅君說明,此病症是一種免疫性疾病,好發於年輕人階段,在40歲之前的10幾歲到20多歲,都有可能發作,大多數有家族病史,顯示與遺傳有關,後天的抽菸、喝酒與壓力也有可能形成,因此病難以治癒、有俗話說的「嘸斷筋」情形,不過經由早期治療、定期追蹤,病情能獲得緩解,患者也能擁有常人的生活品質。
黃雅君表示,此病第一線治療是非類固醇止痛藥,對前線藥物反應不佳的患者,須經風濕免疫科醫師評估是否使用後線藥物控制疾病活性,後線藥物包含抗腫瘤壞死因子、抗介白素-17抑制劑及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是臨床醫師的抗「炎」利器、也是風濕病患者的福音。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