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旋轉肌裂痛「不舉」 超音波導引PRP注射免開刀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55歲陳太太某日倒垃圾後覺得肩膀痠痛,原以為可能只是拉傷、休息即可,不以為意。不料1週後疼痛範圍擴散,曬衣服時手無力舉不太起來,求診台南市立醫院復健科接受理學與超音波檢查,發現是肩旋轉肌撕裂。患者先接受兩週藥物與復健治療,疼痛雖減緩,但仍覺得肩膀疼痛影響生活,採用增生注射與自體血小板PRP注射,3次療程後疼痛有大幅改善。
台南市立醫院復健科醫師鐘毓婷指出,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而肩旋轉肌群負責肩膀活動時的穩定性,讓肩膀在執行屈曲、外展或旋轉時不至於脫臼,但也容易受傷。受傷原因通常是日常生活過度使用(如做家事、反覆地抱小孩)、不良的運動姿勢;也有一些人是因為某一瞬間動作太快(如提重物、突然舉高等),造成旋轉肌肌腱受傷。
這傷勢常見症狀為疼痛與無力,在超音波檢查下,會看到旋轉肌肌腱發炎或是夾擠,嚴重或未積極處理可能導致旋轉肌肌腱撕裂甚至斷裂。
鐘毓婷表示,以往民眾一聽到撕裂,直覺常想到要開刀修補,然而隨超音波技術進步,民眾可先到復健科做肌肉骨骼檢查,評估旋轉肌撕裂嚴重程度或有其他狀況,例如鈣化性肌腱炎、滑囊炎等。若是小撕裂可選用非手術的方式修復,如增生注射、PRP(自體血小板濃縮液)注射,其原理是將生長因子注射到破損處,刺激組織修復,一般來說注射後4週可追蹤肌腱修復狀況,若有改善可繼續施打,療程長短視破損程度與個人狀況而不同,平均需3~6次療程。
包括肩關節旋轉肌袖損傷、慢性腳踝扭傷、長期下背痛、網球肘等,大部分骨關節疾病都是增生療法適合施打的對象,但此療法需要自費。
鐘毓婷說,增生療法目前研究建議在超音波導引下注射,效果才會明顯,注射後避免搬抬重物、肩膀盡量在不痛的範圍內活動,同時補充足夠的蛋白質、維他命B群及維他命C,讓身體有足夠營養素促進肌腱韌帶癒合。另外,平時可做肩關節保養運動,包括肩關節活動度訓練(手指爬牆運動,避免關節沾黏)、肩胛穩定動作(划船、滑輪下拉)及旋轉肌肌力訓練(彈力帶外旋)等,維持肩關節完整活動度與肌力,避免旋轉肌肌腱受傷。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