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工程師站立就頭痛、躺下緩解 低腦壓頭痛引發
〔記者廖雪茹/新竹報導〕一名36歲男性工程師某天起床後,頭後側到脖子相當疼痛,伴隨噁心、頭暈,但躺下十分鐘便緩解,就醫經電腦斷層發現腦靜脈竇鼓脹及輕微硬腦膜下血腫,診斷為「低腦壓頭痛」,且脊椎核磁共振影像發現胸椎旁有腦脊髓液滲漏,醫師施行「硬膜外血液貼片」治療,隔天患者頭痛症狀幾乎消失;術後一個月追蹤,電腦斷層顯示硬膜下血腫已吸收。
另一位33歲男性工程師,搬重物之後幾天感到後腦勺持續緊痛,尤其是坐著或站著更明顯,躺下數分鐘就不痛。還有一名48歲男性突然出現搏動性耳鳴,以及後頸刺痛的現象,而後頸痛可藉由頭往前低的姿勢減輕。
新竹臺大分院神經部醫師李承軒表示,綜合上述案例,低腦壓頭痛一般為自發性顱內低壓,通常為不明促發因子造成,少數在發病前有跌倒、提重物、打噴嚏或劇烈運動,被認為可能有相關性。另有一部分為接受腰椎穿刺後腦脊髓液滲漏或者因脊髓腔瘻管造成。此病好發於40歲上下,但任何年紀均有可能。根據統計,每年每10萬人當中約5人會得到此病。
李承軒指出,低腦壓頭痛的典型症狀為急性「姿勢性頭痛」,常在直立姿勢下15分鐘內出現雙側後腦至頸部、前額部或全面性頭痛,而在平躺數分鐘內可減緩,通常止痛藥無太大幫助。其他合併症狀包括後頸僵硬、噁心想吐、聽覺異常及耳鳴、畏光、背痛等。另外較少見但嚴重的併發症包含腦血腫、靜脈栓塞、腦梗塞等造成各種神經學症狀。
在治療上,一般保守治療包括平躺、點滴及口服水份補充、咖啡因攝取。在保守治療無效或是有腦出血等嚴重併發症時,將採取硬膜外血液貼片治療。治療過程中將會先抽取自身血液約20毫升,由麻醉科醫師將自體血液注射於脊髓硬膜外腔空間,藉由血液凝固特性將硬膜裂孔補起,病人通常在治療後一兩天內迅速改善。少數病人需施作第二次以上血液貼片,或更近一步手術治療。
李承軒提醒,若患有突發姿勢性頭痛,可能為腦脊髓液滲漏造成的低腦壓頭痛。若已發生一陣子,症狀可能變為不典型而不易判斷。另外,偏頭痛、頸椎型頭痛、鼻竇炎、端坐性心搏過速症或腦部病灶等,也可出現與姿勢有關的頭痛,建議至神經科門診詳細診視。研究顯示,自發性顱內低壓有高達九成的誤診率,但若診斷正確,多數可經由治療而改善治癒。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