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入秋除「秋燥」 中醫:3類型5種人要注意

2022/08/19 19:58

中醫提醒,天氣開始轉涼,空氣中的濕氣降低,人體容易因缺水而感到口乾舌燥、皮膚乾癢等秋燥症狀;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秋天介於夏季與冬季之間,是熱冷氣候的過渡時期,六福堂中醫診所在臉書表示,此時的養生重點在於逐漸從夏季的「動」緩和收斂,以適應冬天的「靜」,中醫稱之為「秋收」。秋燥類型分為病邪從口鼻而入、溫燥、涼燥;而體質為陽虛、氣虛、陰虛、痰濕、氣鬱的人較容易犯秋燥。

中醫指出,當天氣開始轉涼,空氣中的濕氣降低,人體容易因缺水而感到口乾舌燥、皮膚乾癢等秋燥症狀,而秋燥最容易傷害到的就是「肺」,因為秋天氣候開始變得乾燥、乾涼,這些空氣從鼻腔吸入呼吸道後,就會出現乾咳、乾痛等反應。

秋燥類型

●病邪從口鼻而入:因秋天氣候偏乾燥,當乾燥、乾涼的空氣被吸入呼吸道後,會容易出現乾、乾咳、乾痛想清喉嚨的逐步反應。

症狀:咳嗽、口唇乾燥、鼻腔乾燥、缺乏津液、咽喉乾痛、便秘、皮膚乾痛。

●溫燥:常見於初秋暑性未消時,因為還夾帶一點夏季尾巴的餘熱,加上秋季剛開始的燥性,而產生雙屬性的致病因素。

症狀:頭痛身熱、乾咳無痰、痰稀量少帶黏稠感、咽喉乾痛、鼻乾唇燥、胸口脹滿疼痛、心煩口渴。

●涼燥:常見於深秋轉涼時,因為夏季的尾巴沒有了,漸漸要與冬天的寒涼接軌,出限涼性與秋燥雙屬性致病因素。

症狀:頭痛身熱、怕冷無汗、鼻塞且鼻腔內感覺冰涼、咽喉嘴唇乾燥、乾咳連聲、胸口脹滿、皮膚乾痛。

易秋燥體質

●陽虛:體型白胖、畏寒怕冷、四肢冰涼,容易因秋燥引起腸胃道疾病。

●氣虛:肌肉鬆軟不實、容易疲憊、康復緩慢,容易因秋燥引起感冒、疲倦、早晚咳嗽嗽。

●陰虛:體型偏瘦、大便乾燥、口乾舌燥,容易因秋燥引起乾咳、喉嚨有痰卻卡著出不來。

●痰濕:體型肥胖、面部油脂多、汗多且黏,容易因秋燥引起喉嚨痰多、胸悶、身體四肢水腫。

●氣鬱:體型消瘦、面色萎黃、易有情緒問題,容易因秋燥引起睡眠障礙、腹悶腹脹,口乾口苦、生悶氣、胡思亂想。

秋燥養生之道

●規律起居:秋天開始,白天漸漸變縮短,秋分後黑夜會比白天常,應早睡早起,順著天地氣節調整作息。

●飲食方面:食補以滋陰潤燥為主,少吃辛辣炸烤,適量食用滋潤生津癢肺的食物,例如蘋果、甘蔗、木耳、海帶等。

●注意保暖:剛入秋時早晚溫差大,可攜帶外套等保暖衣物出門,防止夜晚的「涼氣」侵襲。

●適量運動:運動時只要微微出汗,起到全身循環作用即可,若有汗多情形記得多補充水分。

秋燥症狀明顯者:小孩、老年人、鼻過敏者、呼吸系統功能差者、腸胃系統功能差者、體質易上火者(平常水分不足者:容易嘴破、長青春痘、熬夜晚睡)、免疫功能差者、患有重大疾病者(體質陰虛、水分不足者:乾燥症、放療或化療後)。

中醫提醒,疫情期間,乖乖把口罩戴好,除了能阻擋病毒的侵入,也能有效減緩冷空氣由鼻腔進入呼吸道,提醒大家,進入秋季後,多喝水來加重體內的濕度,可以幫助改善咽喉乾痛的情況唷!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