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嬰幼兒常見異位性皮膚炎 皮膚科醫師出書揭照顧秘訣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台灣異位性皮膚炎盛行率為10%到15%,不僅好發於嬰幼兒,且因環境污染、情緒壓力,患者不斷增加,已成為文明病,大小病患為此病困擾不已,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賴柏如開設異位性皮膚炎門診7年,出書說明異位性皮膚炎成因、如何照顧皮膚及用藥,並介紹新型藥物,一次解開患者及家長的迷惑,共同戰勝疾病、改變人生。
4歲的趙小弟一度因異位性皮膚炎,出生2個月就發病,全身嚴重紅疹、脫屑、搔癢,抓到流湯、流膿,引發感染,全身體無完膚,甚至一度住進加護病房,家長抱著哭鬧不休的孩子尋遍名醫及各種療法,都束手無策,直到1年前找到中山附醫賴柏如治療,配合用藥、濕敷、淋浴,大幅好轉,身體終於出現小朋友該有的幼嫩皮膚,現在開心跑跳、正常就讀幼兒園。
賴柏如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嬰幼兒好發的疾病,是皮膚屏障缺損造成,嬰兒原本在母親子宮羊水裡,出生到陸生環境後保濕變差,出生3、4個月大後皮膚屏障破壞,根據統計,50%的異位性皮膚炎好發在6個月內嬰兒、60%在1歲內、85%在5歲內,是小朋友好發的疾病,持續治療有70%會在學齡前痊癒,但很多家長認為「自己會好」,但其實是「治療才會好」,不是不治療。
其實輕度的異位性皮膚炎好好保養,連用藥不用,賴柏如說,但中重度占所有患者的1/3,盛行率每年升高,大約每5年成長2%,與環境及空氣污染、壓力情緒有關,有研究發現,PM2.5及媽媽的伴侶抽菸就會誘發。
賴柏如說,異位性皮膚炎造成紅疹、脫屑、搔癢,如果不治療,小朋友晚上睡不好,抓到流湯、流膿,哭鬧不休,大人也睡不好,許多媽媽抱著小孩哭,等到2、3歲時去公園玩,外觀異狀讓其他小朋友不敢接近,常被誤以為有傳染病,成年後工作也受影響。
賴柏如說,開設異位皮膚炎門以來,發現家長不了解異位性皮膚炎,焦慮詢問,加上坊間有太多不正確觀念,他門診要解說清楚得花上20分鐘,「身為醫生有義務告訴家長與患者如何照顧自己的皮膚」,除了用藥,也要學習照護皮膚,讓皮膚屏障變健壯,減少過敏源刺激,不再發病。
賴柏如在新書中介紹異位性皮膚炎的成因、皮膚問題,及日常照護包括保濕、沐浴、穿著、運動,並詳細介紹各種治療方式,讓患者不再懼怕藥物、適切使用藥物,重現潔淨肌膚不是夢想,尤其治療藥物大躍進,包括光照、濕敷、生物制劑、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等,也期許患者能重拾治療而非放棄。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