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孩子總無法吸收繪本內容? 「故事文法」家長要先懂!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家長有時陪孩子看完故事書,問他們這本書在講什麼,孩子總是支支吾吾說不清楚,或是一問三不知。語言治療師在臉書粉專「BaeGo培果教育」發文分享,每個故事其實都一定有自己的「故事文法」,建議家長可以運用故事的架構來引導孩子。
語言治療師表示,孩子的表達能力不佳,家長常遇到語言治療師建議從共讀,或讓孩子描述圖片、重述故事等活動開始練習。然而一個架構清楚的好故事是有一定的故事文法 (story grammar)的,完整的故事文法包含:
故事背景 (setting):故事發生的地點、人物。
引發事件( initiating event):使主角產生反應或是採取行動的事件。
內在感受( internal response):主角對引發事件的想法或情緒反應。
計畫 (plan):主角為了達成目標,或解決問題而提出的對策。
嘗試或行動( attempt/action ):主角做了什麼來實現他的計畫。
結果 (consequence):主角採取行動之後得到的成效。
反應( reaction):主角對於結果的看法以及得到的收穫。
語言治療師指出,家長可以在掌握故事文法並在共讀後,實際引導孩子,讓他們能跟著範例提供的模板,練習說故事,從被動的故事聆聽者,轉為主動說故事的參與者。剛開始用故事結構練習說故事時,可以先跟孩子一起回想,討論故事主角是誰、遇到什麼事、他覺得怎麼樣等,以提示方式,引導孩子完成故事語句。
語言治療師提到,重述故事時,可以與孩子一同把重點畫下來,例如敘述「牛牛吃了好多水果,肚子變得鼓鼓的」時,就一邊畫出一隻肚子裡裝了各種水果的胖胖牛,以視覺化的方式加深孩子印象。
語言治療師提醒,除了故事之外,一天發生的事情也可以像這樣帶孩子畫出,或是直接以照片紀錄呈現,帶著孩子重新描述複習一遍,再讓孩子練習自己講。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