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BMI可判斷健不健康? 專家:算不到體脂率、體脂分布

2022/05/02 22:26

單純測量體重與身高,算不出體脂率與體脂分布。(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現代人常用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來衡量肥胖程度,但專家指出,BMI可能無法正確看出一個人健康與否,因為其無法看出1個人的體脂百分比、體脂分布,也沒有因人種、性別訂立不同標準。若要判斷是否健康時,不應讓BMI成為自己唯一的衡量標準。

澳洲醫學研究所查爾斯珀金斯中心(Charles Perkins Center)研究項目負責人富勒(Nicholas Fuller)投書外媒《The conversation》表示,BMI的概念源自190年前,1832年比利時統計學家凱特勒( Lambert Adolphe Quetelet)所提出,他當初為了協助政府估計大眾中的肥胖人數,建立對「普通人的描述」。

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科學家基斯(Ancel Keys)利用凱特勒提出的測量方法,完成了對7000名健康男性的研究,隨後此測量方法正式被命名為BMI,並發現隨著BMI的增加,心臟病、肝病、某些癌症、糖尿病、關節炎、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也會增加。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指出,BMI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我國成人BMI應維持在18.5-24之間,太瘦、過重或太胖皆有礙健康。24-17之間為過重、27-30之間為輕度肥胖、30-35為中度肥胖、35以上為重度肥胖。

富勒指出, BMI的算法無法區分脂肪和肌肉,所以人們很容易被錯誤分類。甚至會將健康狀態的運動員分類為超重或肥胖;也無法看到體脂肪分布位置,像是:腹部脂肪較多者患慢性病風險更高,便無法透過BMI看出;BMI也未充分區分不同人種、性別的標準。

體重與健康息息相關,富勒強調,已經有無數研究顯示,肥胖或超重的人患疾病的風險增加。雖然BMI可以作為一種工具,但不該是唯一工具,仍應倚靠腰圍、抽血等方法來釐清健康狀況。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