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惡性淋巴瘤難治療 醫:「燒、腫、癢、汗、咳、瘦」6大警訊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一名年約50多歲的病患在10年前因皮膚紅疹、腫塊而就醫,被診斷是淋巴瘤樣丘疹,歷經6年的化學治療卻沒好轉,還惡化成T細胞淋巴瘤,即使再經歷化療和放射線治療,效果卻有限。
惡性淋巴瘤每年新增病例超過3千例,其中「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就佔了4分之3,且近年來新發生的病例更成長不少。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李啟誠醫師指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一直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前10名,且發病症狀不明顯,許多人常常輕忽其身體症狀警訊。
面對淋巴癌該如何提高警覺?李啟誠提醒,越早發現越有治癒的可能性,民眾可注意身體的6大警訊「燒、腫、癢、汗、咳、瘦」,包括身體出現不明原因的淋巴結腫大,或是莫名的發燒、咳嗽、盜汗、全身發癢,或是體重莫名其妙減少超過10%、並感覺疲倦等,若出現疑似的症狀,都應提高警覺儘速就醫諮詢,及早發現淋巴癌。
李啟誠指出,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分類上可再細分為B細胞淋巴瘤、T細胞淋巴瘤及NK細胞淋巴瘤這三類,其中佔比較小的T細胞與NK細胞的發生率約占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中的10%到15%,也是目前最缺乏較新穎且有效治療的一種淋巴瘤。
其中CD30陽性T細胞淋巴瘤的治療上,大多都是化學治療,有7成病患使用化療,使用標靶治療的患者則接近6成。
然而,化學治療的方式容易伴隨著副作用的發生,噁心、嘔吐、掉髮或疲倦等問題,讓患者在治療歷程上相當辛苦外,也有治療無效的可能性;此外,許多患者期盼透過骨髓幹細胞移植的方式來根除疾病,但移植過程的艱辛及移植失敗的可能性,再加上治療費用的經濟支出,雙重壓力都考驗著病友與照護者的信心。
台大醫院內科部醫師黃泰中說,近年已有新型的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標靶治療出現,根據最新的臨床數據,抗體藥物複合體標靶藥物在CD30陽性T細胞淋巴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第一線治療上,可以降低5成疾病惡化的風險 ,7成以上的病人可以延長存活超過5年的時間 ,甚至在現有治療成效較差的皮膚T細胞淋巴瘤,新型的抗體藥物複合體也可顯著延長無疾病存活期超過一年 。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