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生得少又死得多! 新生兒科醫學共識會搶救台灣新生兒

2022/03/27 13:52

台大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周弘傑指出,2019年台灣嬰兒死亡率為千分之2.4,明顯高於日本千分之0.9、南韓1.5。 (記者邱芷柔攝)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台灣人不僅越生越少,更面臨新生兒、嬰兒死亡率高問題,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今天舉行共識會議,透過國內外數據探究降低死亡率對策,醫師指出,產婦早產時如果有新生兒醫師在場,新生兒可減少32%的死亡風險,當產科醫師在產前覺得需要兒科醫師幫忙時,會請兒科醫師「待命(Stand-by)」,然而現行健保給付尚未含括這項正當的醫療服務,強調不應忽視兒科醫師產前會診及產中服務的重要性及需要。

台大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周弘傑指出,2019年台灣嬰兒死亡率為2.4‰,明顯高於日本0.9‰、南韓1.5‰,今年台灣新生兒出生人口數面臨15萬人保衛戰,假設死亡人數不變,因分母變小,死亡率將再攀升。

周弘傑近一步指出,依天數分析,嬰兒在出生第0天死亡的比率從1991年的0.24‰上升至2018年的1.13%,佔比高於其他天數死亡,第0天死亡原因以早產相關占比最高,其次為周產期的呼吸性疾患、先天性畸形或染色體異常及周產期感染等。

周弘傑舉例,若今年新生兒死亡率要降低0.1‰,除非催生6965名寶寶,或是減少39名出生嬰兒死亡,後者顯然是更可行的方案。他指出,早產兒是新生兒死亡的一大族群,根據美國研究顯示,產婦早產時若有新生兒醫師在場,可減少32%的新生兒死亡風險,如何早期介入與追蹤,並肯定兒科醫師Stand-by的醫療服務,會是降低新生兒死亡率的重要關鍵。

周弘傑舉例,若今年新生兒死亡率要降低0.1?,除非催生6965名寶寶,或是減少39名出生嬰兒死亡,後者顯然是更可行的方案,如何早期介入與追蹤,並肯定兒科醫師Stand-by的醫療服務,會是降低新生兒死亡率的重要關鍵。 (記者邱芷柔攝)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指出,目前國內的做法是當產科醫師在產前覺得需要兒科醫師幫忙時,會請兒科醫師Stand-by,雖然兒科醫師早就義不容辭在需要時刻隨時待命,但這項正當的醫療服務理應被肯定且給予適當報酬,而現行健保給付並未納入。

新生兒科醫學會「降低新生兒死亡策劃委員會」主委林瑞瑩也提到,除了新生兒科醫師到產房待命或介入,健保沒有給付,當遇到有緊急轉診需求的新生兒,新生兒科醫師必須帶著符合救護車規格的保溫箱出隊跟車去接寶寶,這部分也沒有任何給付。

亞太母胎醫學基金會董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教授鄭博仁建議,減少新生兒死亡率應從產前介入做起,做好品管機制與監測,例如針對高危險妊娠的「胎內轉診」,系統性來改善新生兒死亡率。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的共識會議邀請衛福部健保署、醫事司、國健署與會,醫師立委邱泰源、林靜儀等人也到場關心,林靜儀指出「母嬰親善」政策已達到階段性目標,可將資源挪向介入高風險孕產婦,並強調落實醫療分級,評鑑方面不同層級的醫療院所應訂定不同指標,新生兒科醫師在高風險分娩過程的待命與介入,應該包括在高風險分娩的給付中,不應讓新生兒科醫師「做佛心的」。

周弘傑舉例,若今年新生兒死亡率要降低0.1?,除非催生6965名寶寶,或是減少39名出生嬰兒死亡,後者顯然是更可行的方案,如何早期介入與追蹤,並肯定兒科醫師Stand-by的醫療服務,會是降低新生兒死亡率的重要關鍵。 (記者邱芷柔攝)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