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耳鳴常見10大原因 醫:症狀持續超過3天應就醫檢查

2022/03/13 20:45

醫師建議,若耳鳴持續3天以上,應至醫院或門診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和諮詢;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shutterstock)

醫師建議,若耳鳴持續3天以上,應至醫院或門診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和諮詢;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shutterstoc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慢性耳鳴或頑固性耳鳴,終日聲響使人心煩氣躁,全煜耳鼻喉科診所醫師林岱樓在臉書粉專「耳鳴職人の眩暈筆記-耳鼻喉專科 Dr. 林岱樓」及部落格發文表示,耳鳴可能是耳朵本身的問題、慢性健康狀況以及影響聽覺神經或大腦聽覺中心的損傷或健康狀況,通常是由以下幾個原因造成:

1、聽力損失

耳朵接收到聲波時,內耳有微小而精緻的耳毛細胞會移動,進而引起聽覺神經觸發電流信號,大腦會將這些信號解釋為聲音。隨著年齡的增長或經常暴露在響亮的聲音中,內耳的耳毛細胞彎曲或折斷,又或是聽覺神經本身有退化或者病變,這些病灶都可能會不小心向大腦「洩漏」隨機電脈衝,從而導致耳鳴。

2、耳朵感染或耳道堵塞

耳道可能會因中耳積液(耳部感染)、耳垢、污垢或其他異物而堵塞,改變耳朵的壓力,導致耳鳴及耳悶的現象,或移動時發出異音。

3、頭部或頸部受傷

頭部或頸部創傷會影響內耳、聽力神經或與聽力相關的大腦功能。這種損傷通常只導致一隻耳朵的耳鳴,而且常常很難處理,需要盡早做治療處置,才有機會減緩耳鳴症狀。

4、藥物

許多藥物可能導致或加重耳鳴,一般來說,這些藥物的劑量越高,耳鳴就越嚴重。停止使用這些藥物時,經過一段時間的新陳代謝,耳鳴可能會消失,但若早期發現及早介入,也可以進一步減少耳鳴及聽力損失。目前已知會引起耳鳴的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和某些耳毒性抗生素、化療藥物、部分利尿劑、抗瘧藥和某些抗抑鬱藥。

5、生活壓力及過度情緒波動

上班族工作壓力大、工時也長,無法好好休息,使自己常處於隨時戰鬥的狀態,也就是常聽到的交感神經過度旺盛的狀況,再進一步可能會引發一些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例如:疲勞、頭痛、眼睛疲勞、耳鳴、頸肩緊繃痠痛、肌肉疼痛、心悸、胸悶、還有胃痛、便秘或腹瀉,以及淺眠多夢、白天賴床睏倦、恐慌、焦慮不安、憂鬱、注意力不集中等。

林岱樓說明,自律神經失調通常是由於持續壓力所引起,可能是情緒緊繃也可能是身體勞累,長期下來造成神經細胞的衰竭,導致神經內分泌傳導物質的缺乏,自律神經系統就因此失調。在耳鳴患者的青壯年族群中,這個原因有較高的占比。

6、梅尼爾氏症

耳鳴可能是梅尼爾氏症的早期指標,梅尼爾氏症是一種可能異常內耳淋巴液壓力引起的內耳疾病,常伴隨頭暈,出現耳鳴耳悶的症狀。另外,反覆發作及低頻聽力損失也是很常見的情形。

7、咽鼓管功能障礙及聽小骨疾病

耳朵中連接中耳和咽喉的管子一直處於擴張或封閉的狀態,會使耳朵感覺悶脹、回音或像是飛機起降時產生耳壓耳悶痛的感覺。聽小骨變硬(耳硬化症)會降低聲波的傳導能力,影響聽力並會導致耳鳴,這種異常通常屬於家族遺傳的疾病。

8、內耳肌肉痙攣及顳顎關節問題

內耳的肌肉緊張(痙攣)導致耳鳴、聽力損失和耳朵飽脹感,有時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無法解釋,但也可能由神經系統疾病引起,包括多發性硬化症。顳頜關節(TMJ)疾病,是由耳朵前方頭部兩側的關節,即下頜骨與顱骨相接的地方,產生錯動、磨損或發炎問題,可能會導致耳鳴。

9、聽神經瘤或其他頭頸部腫瘤

聽神經瘤是一種良性腫瘤,發生在從大腦到內耳並控制平衡和聽力的顱神經上。而其他頭頸部或腦部腫瘤也可能因為影響聽覺神經或大腦皮質,而可能引起耳鳴。

10、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病

動脈粥狀硬化、高血壓、血管扭結或畸形等影響血管的疾病,會導致血液以更大的力流過靜脈和動脈,血流變化會導致耳鳴或使耳鳴更加明顯。其他慢性病包括糖尿病、甲狀腺問題、偏頭痛、貧血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都與耳鳴有關。

林岱樓說明,在許多情況下,耳鳴是無法預防的事情結果。但平時可以使用聽力保護裝置、調低音量、維持心血管健康,並限制酒精、咖啡因和尼古丁的攝取,幫助預防某些類型的耳鳴,若出現持續3天以上的耳鳴狀況,建議到醫院或門診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和諮詢。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