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留一口氣回家」恐徒增痛苦 醫提替代方法滿足傳統

2022/02/13 22:48

若能接受在心跳、血壓量不到後才出院,以不拔管子或是戴氧氣罩的方式來「留一口氣」,就能讓病人少受苦。;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留一口氣回家」是台灣的傳統習俗,但為了這一口氣要有必要讓病人插管受苦嗎?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表示,「別讓『留一口氣回家』成為最後的折騰」,若能接受在心跳、血壓量不到後才出院,以不拔管子或是戴氧氣罩的方式來「留一口氣」,就能讓病人少受苦。

陳志金在臉書粉專「Icu醫生陳志金」發文指出,20年前他曾碰過明明已經談好要善終的病人,卻因為家屬希望病人「留一口氣回家」,最終學長讓病人接受插管、使用升壓劑等延長壽命的折騰。

陳志金表示,現在回頭發現,當時的作法是在「醫療供給」上的協助,卻沒有想到家屬在那個時候,最需要的是「情感需求」上的支撐,或許就因為這樣的供需立場不一致,導致病人在生命最後的階段,還要接受這些折磨。

陳志金表示,醫學上的思維可以很簡單,沒有心跳、血壓,就不可能會有呼吸。沒有呼吸,自然就無法「留一口氣回家」,所以要在回家途中,使用升壓劑來盡可能「撐著」心跳與血壓;為了確保病人可以達成「在家裡嚥下最後一口氣」的心願,就需要一個保障「給氧」的通道,也就代表要插管。

陳志金指出,就是這樣的「純醫療」思維,看似好心、要幫忙的舉動,反而讓病人承受多餘的痛苦,恐怕家屬也不太了解,以為只有這樣做,才能幫助臨終的親人完成最後的心願。

陳志金表示,如今若病人家屬想要病人「留一口氣回家」,他通常會以「為病人好」同時「為家屬想」的層面去說明:第一個問題是回到家、拔掉管子後,並不能預測病人會喘多久,可能幾分鐘、幾小時、甚至幾天。

陳志金指出,因為家裡沒有止痛、止喘的藥,只能眼睜睜看著病人喘,病人辛苦,家屬也辛苦,他們真的遇過病人喘到家屬看不下去,又把病人從家裡送回來急診的,這樣的經驗可能會變成不好的回憶。

陳志金表示,與其這樣折騰,他會建議不妨等到心跳血壓量不到的時候,再讓爸爸帶著管子回去,或拔掉管子、戴氧氣罩回去都可以。形式上,符合了留一口氣回家的習俗,回到家之後,也不會讓他最後一段路因為喘而辛苦。

陳志金指出,另一個問題是:若在還有心跳血壓的時候回家,依照法律規定,醫院不能開立死亡證明書。必須等到爸爸心跳停止之後,家屬去找衛生所的醫師到家裡去確認過,才能開立死亡證明書,反而讓家人折騰,若能在量不到心跳血壓才離開醫院,醫院就能夠直接開立死亡證明。

陳志金表示,再這樣替家屬想,家屬的接受度又提高了,醫療人員常常習慣用醫學來理解家屬的話,但家屬需要的只是情感的對話。「留一口氣回家」既是家屬覺得要幫親人完成的心願,也是為了滿足傳統習俗上「壽終正寢」的觀念。

陳志金指出,這樣的心願和習俗可以透過一種「形式上」符合的方式、一種不必再讓病人承受更多痛苦的方式來完成,因為這個心願需要的是情感上的解法,而不是醫學上的解法。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