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想與病毒共存? 醫:需達到「這條件」

2022/02/03 14:53

醫師表示,本來疫情就不是那麼容易結束,也許這一年我們還要繼續努力下去、面對還有等待在後面的未知現象。(資料照,記者方賓照攝)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本土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在過年期間有社區擴散的堪憂,不少人認為這是最後階段,準備要「共存」,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整合醫學照護科醫師姜冠宇指出,但是如果回到2020年的定義是還有距離的!真正的共存,是社區的案例數低於我們的醫療量能。

姜冠宇在臉書粉專「姜冠宇醫師 Pro'spect」發文表示,共存與否是必須被討論,因為這就是WHO內部大多數衛生官員所持的反對觀點,面對全球「Omicron wall」世衛組織COVID-19技術負責人 Maria Van Kerkhove在一份聲明中說:「病毒傳播得越多,病毒改變的機會就越大。」、「Omicron 不會是您將聽到我們討論的最後一個變體,未來出現令人擔憂的變體的可能性是非常現實的。」Van Kerkhove 指出,下一個變異株必須更具傳播性才能超越當前的omicron,最大的潛在風險是它是否會更嚴重 (致病性、重症率)。

姜冠宇表示,真正的共存,是社區的案例數低於我們的medical capacity (醫療量能),早在2020年,大家那時都還在強調 flatten the curve(曲線趨緩),以美國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主任Jeanne Marrazzo的解釋說:「使曲線變平,實際上是相同總數的病例挑戰醫療量能,但在更長的時間內分散開來。」

真正的共存是社區案例數低於我們的醫療量能。(圖取自「姜冠宇醫師 Pro'spect」)

姜冠宇說明,正如上圖表中顯示的陡峭曲線,衝破量能線,代表關鍵供應被耗盡,就會造成抉擇困難,甚至排擠到別的需要資源的疾病族群。為阻止病例將繼續以驚人的速度增加,我們才會有社會疏離的措施,還有疫苗接種,但是現在似乎被omicron給整個粉碎。

疫情爆發 影響大人小孩身心健康

姜冠宇指出,如果是短時間內,社會疏離措施比疫苗接種有效,但是會承受一定壓力,要先說,除了去年5月萬華區疫情爆發,台灣人還沒有嘗過真正被頻繁關過的滋味,在社會疏離措施下我們還面對心理健康問題、整體身體健康狀況變差的問題,這個不只是成人,連小孩都是。

姜冠宇提到,最近JAMA有刊出美國兒童新發生1型糖尿病的發病率,在聖地亞哥拉迪兒童醫院,從2020年3月19日到2021年3月18日187名確診兒童,平均年齡9.6歲相比上一年119名確診兒童,增長57%。而且確實需要胰島素以靜脈輸注治療的DKA酮酸血症的頻率也顯著增加。(49.7%),另外在新加坡,也有針對兒童的健康調查發現在實施疫情相關的封鎖後,由於減少戶外與減少遊戲與學齡兒童的肥胖增加有關,這在低收入家庭中更為普遍。

疫苗覆蓋率未達一定程度 離共存仍尚遠

姜冠宇解釋,這就是為何疫苗覆蓋率衝起來之前,我們離共存其實還是尚遠,一直實施社會疏離措施,投入大量篩檢,雖然是也為了壓制確診數不要衝過量能線,但是這不是持久之計,這其實都是很緊崩的措施考驗我們身心。

姜冠宇提醒,然而現在也還不是各位接受現實的時候,之前都有講過,花了這麼大的力氣,大眾死亡率還是高於流感、還有長新冠和腦霧的問題。疫苗接種的效果未必能彰顯在個人,但是抑制群體還是有效果,然後就是等次世代疫苗,看看次世代疫苗覆蓋率能不能有更顯著效果,回到過去族群免疫的願景。

姜冠宇認為,能夠做好基本的個人衛生措施,因應季節性的戴口罩,像流感只要約25%的人接種當季選株疫苗,藥物和住院資源也能廣泛負擔,那才是真正的共存,但是本來疫情就不是那麼容易結束,也許這一年我們還要繼續努力下去、面對還有等待在後面的未知現象。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