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蟾蜍與青蛙分不清? 食藥署:小心吃到毒蟾蜍恐致命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前年曾發生6位民眾疑似誤食有毒蟾蜍引發中毒,其中1人死亡的事件;對此,食藥署指出,野外林間及田埂邊的蛙類種類繁多,但不是所有的蛙類都可以吃,一般人不易分辨是否具有毒性,千萬不要補捉來歷不明的蛙類煮食,以免中毒。
食藥署說明整起事件,有民眾自行補抓蛙後與朋友一起烹煮蛙湯食用,隨後出現嘔吐、腹瀉、吞嚥困難、呼吸困難、四肢麻痺等症狀,食餘檢體經食藥署執行DNA物種鑑別,結果為「盤古蟾蜍」,並檢驗出具毒性的蟾蜍毒色胺(bufotenine),確認民眾誤食有毒蟾蜍而中毒。
食藥署提醒,蟾蜍與青蛙外型類似,青蛙的表皮較為光滑濕潤,四肢瘦細善於跳躍。蟾蜍的皮膚粗糙有小疙瘩,四肢粗短行動緩慢,重要特徵是眼睛後方有突出的腺體(稱為耳後腺或腮腺)會分泌毒液,一般民眾常會將蟾蜍與青蛙混淆。
食藥提到,近年來也常發生民眾誤食有毒魚類、野菇引起食品中毒的案例,共同特性都是有毒物種與一般可食性物種的外觀相似,因而誤判,易造成民眾誤食,甚至危及生命。
食藥署強調,民眾勿自行捕捉或採摘來路不明的動、植物,更不要餽贈親友們食用。若因食用不明動、植物,出現生理不適等症狀時,應保留食餘檢體並儘速就醫,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轉載自衛福部食藥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752期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