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每10病人就有1人壓瘡 9旬嬤傷口見骨頻喊痛
〔記者許麗娟/高雄報導〕身體失能、臥床的病患,小心容易發生「壓瘡(俗稱褥瘡)」,據國際文獻顯示,住院壓瘡發生率為8.4%、盛行率為12.8%,即平均每10名病人就有1名發生壓瘡,高雄90歲患有失智症的王吳女士,因外傭不懂照護導致臀部薦骨發生嚴重壓瘡,傷口如拳頭大、深可見骨,經救治才也慢慢長肉復元,兒子王先生因此站出來呼籲大家重視壓瘡的嚴重性。
每年11月第3週的週四為「世界壓瘡預防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今(18日)舉辦「向壓瘡說不」宣導活動,邀請醫師與病友分享傷口照護撇步,高醫副院長林志隆表示,壓瘡除威脅病患的生命健康,也帶來經濟及醫療沉重負擔,台灣人口年齡老化,65歲以上長者已佔總人口近20%,更應推動家中老人壓瘡的預防。
高醫傷口護理師歐素妃指出,長期臥床的病人,因血液循環變差、神經逐漸遲緩,加上皮膚長期受壓迫,臂部容易長壓瘡。90歲的王吳女士去年9月因高齡肌少症,四肢變得衰弱而臥床迄今,去年底臀部的左髖骨處和薦骨就出現傷口,到今年5月因發燒掛急診就醫時,薦骨處的傷口已呈現4級,可見到肌肉和骨骼,有壞死的腐肉並出現異味及膿液,經指導外傭正確的傷口清潔與換藥技巧,同時透過Line提供傷口遠距照護,目前傷口已逐漸變小。
老婦的兒子王先生表示,沒想到照護壓瘡傷口這樣困難,媽媽臥床2個多月,臀部的壓瘡傷口就出現了,而且傷口愈來愈大,可以看到裡面的肌肉,讓家人不知所措,很感謝高醫傷口照護中心醫療團隊的治療和指導,現在媽媽的傷口愈來愈好,已不再喊痛也開始有笑容了。
高醫整形外科主任黃書鴻表示,病人躺姿時,包括枕骨、肩胛骨、薦骨、腳跟是最容易發生壓艙的部位,壓瘡分為4級,到了3~4級的壓瘡已深及骨頭及肌肉,傷口需3個月以上、甚至更久時間的治療,可運用現代敷料及手術方式,如植皮、皮瓣重建手術來協助傷口癒合,盡早發現皮膚異常如發紅、瘀紫,及時尋求專業協助,避免傷口持續惡化是很重要的。
黃書鴻說,壓瘡的預防和照護有6個步驟,一是檢視傷口狀況;二是注意壓力時間太久造成損傷,因此需要常為病人翻身、擺位,讓傷口不要發生或惡化;三是營養照顧,充分的營養和水分可讓傷口盡快癒合;四是尿失禁或糞便應控制好,避免刺激皮膚產生傷口;五是2小時做1次翻身和擺位;最後才是靠手術或敷料照護。
高醫外科部長郭耀仁表示,高醫自2018年成立傷口照護中心,致力於慢性困難傷口如糖尿病足潰瘍、壓瘡等臨床照護與相關研究。成立至今已服務約3500人次困難傷口個案的照護。壓瘡傷口照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家屬而言在精神上、經濟上都是沉重的負擔。文獻指出,95%的壓瘡是可被預防的,期待藉此活動能提升民眾對壓瘡預防的認知,一起守住長期照護病人的皮膚安全。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