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晃、尿失禁類失智 壓力性水腦症引流治療可有效改善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1名長輩近日逐漸出現失智現象,有時突然會認不出家人、走路常搖晃還會小便失禁。患者到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神經外科掛門診,徹底檢查才發現阿伯其實是罹患「正常壓力性水腦症」,經過腰椎腹腔引流管手術後,失智與小便失禁情況都有大幅改善、行走步伐也改善很多。
安南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莊皓宇指出,正常壓力性水腦症最早在上個世紀中就被發現,常被家人當作正常老化而忽略。它是1個主要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的疾病,意指腦脊髓液不正常堆積在腦部,俗稱腦積水。成人腦室每天約生產300~500CC腦脊髓液,有緩衝保護和代謝循環等功能,正常人每天腦脊髓液量產生和被吸收的量是平衡的,一旦腦脊髓液無法正常在腦室系統內流動或吸收出現障礙,就會演變成水腦症。
莊皓宇表示,水腦症主分「交通性」與「阻塞性」,正常壓力性水腦症好發於年長者,屬於交通性,當身體器官逐漸老化,腦脊髓液因分泌太多或吸收過慢,導致多餘腦液堆積在腦室,腦室擴大壓迫四周神經,因病程演變速度慢,腦部壓力變化不明顯,才稱正常壓力性水腦症,又主要症狀像步態不穩、尿失禁與失智等初期狀況與正常老化類似,往往被家人忽略。
莊醫師說,正常壓力性水腦患者常被誤認是阿茲海默症或巴金森氏症而延誤治療,除臨床症狀互有相似或重疊、難以清楚區分外,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檢查也有一定程度類似。他提醒與患者同住家人可仔細觀察患者步態,如行走時腳掌較難提高、離地距離變小,像鴨子走路一樣,可思考是否為正常壓力水腦症的步態?
此外,還有1項外顯症狀是尿失禁,長輩嘴上在說想去上廁所時,即可能就尿下來了;其他可輔助判斷的症狀包括記憶力減退、講話速度變慢甚至詞不達意。若家中長輩有上述症狀時,千萬不要以為是正常退化,須及早就醫。
莊皓宇強調,目前無明確方式有效預防正常壓力性水腦症,但建議可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降低腦部退化風險。因此症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大多以外科引流手術為主,可獲妥善治療,及早就醫,患者有愈高機率獲得改善,盡早獨立行走、自行進食、改善尿失禁,甚至能改善部分記憶力、增進人際互動,提高生活品質。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