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緩慢別放棄 中風患者重拾打麻將樂趣
〔記者陳恩惠/桃園報導〕許多中風患者在接受復健治療3至5年、甚至有10年以上者,總不免自問且懷疑:每次都做一樣的動作,真的會好嗎?衛福部桃園醫院新屋分院醫療部復健科職能治療師林佳涵認為,中風後的復健不僅可以提升能力改善的機會,也可以維持現階段功能,更能提升病人的自主能力。
林舉例表示,劉伯伯中風後左側肢體不靈活,中風後的6年天天到治療室報到,初期進步快,隨著時間及病況穩定,他已能自行穿脫衣物、上廁所、走路仍須拿著拐杖,左手無法拿東西及抬高,雖然緩慢進步中,但他因此無法再像未生病時,和朋友自在地打麻將,不禁感到失落,甚至有大半年的時間中斷復健,鮮少踏出家門與人互動,直到他再度復健時,左側肢體關節僵硬、肌肉萎縮,稍微抬起就會痛,動作大不如前。
她說,在經過治療師的教導之後,劉伯伯的關節組織逐漸軟化,整體肌耐力也提升,同時職能治療師也為他設計了一個麻將架,讓他即便是單手也能享受與朋友打牌的樂趣,既能保持愉悅心情又提升了自我價值。
她解釋,中風患者會因時間、環境等因素,陷入病人的角色,認為自己無法做到許多事情,若能向治療師討論目標、想做的事情,經評估過患者能力後,將會給予量身定做的處方、給予達成活動的替代方案及輔具建議;患者只要保持愉悅心情,與醫療專業人員討論,並需搭配建議的居家復健活動,就能降低病人角色的限制,大大提升生活品質及獨立性。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