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40歲後每年肌肉少8% 肌少症中醫也能治

2021/01/25 15:24

我國已於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推估將於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年齡結構快速高齡化;圖為情境照(圖片取自Pexels)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我國已於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推估將於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年齡結構快速高齡化,於2020年超高齡(85歲以上)人口將佔台灣老年人口的10.3%。因此,像是包含肌少症在內的「老年症候群」愈發被重視。

扶原中醫診所台中院區何昱樺醫師在臉書粉專「扶原中醫診所台中院區」發文表示,當邁入「高齡化社會」,如何活得久、活得好、活得精彩,成為民眾及醫師最關心的問題。除了身體各個重要內臟器官透過醫療保健延緩老化外,人體有兩大重要系統,骨骼系統及肌肉系統,維持著我們進行日常生活動作。

何昱樺提到,臨床研究,人體肌肉量隨著年齡增長而流失,40歲後,肌肉質量平均每10年會減少8%,而70歲後的肌肉流失速度更是加快到每10年減少15%。全身性骨骼肌的持續流失增加了受傷、生活功能跟品質下降,嚴重則伴隨疾病、死亡高風險。

從中醫的觀點來看肌肉減少(肌少)的問題,中醫古籍《內經》即有「脫肉」、「肌肉削」、「肌肉萎」與「大肉陷下」等的記載。中醫認為「脾主四肢肌肉」,因此脾胃虛弱,就容易造成營養不良,肌肉營養跟四肢運動仰賴脾胃來供應動力來源,所以營養失衡容易造成肌肉養分流失,而引起肌少症發生。

除了老化為主的原發性肌少症,何昱樺表示更多為慢性或特殊疾病,身體長期處於發炎失衡狀態的次發性肌少症患者。因此,除了飲食外,在中醫整體觀中,睡眠、情緒、適度活動而非過度勞損等其他日常作息,也影響了身體能否吸收吃進營養的「消化力」及維持健康的「自癒力」。

何昱樺分享,中醫除給予中藥與針灸治療外,更可以透過居家可做的穴道保健,如下肢的足三里穴與陽陵泉穴、腳底人字紋交界處的湧泉穴、上肢的神門穴、內關穴及頭部的百會穴、風池穴,都能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

另外,何昱樺提醒,長輩們常誤以為每天早上在公園散步、週末溪頭爬爬山就已有足夠運動量,但做對運動才能真正幫助養肌,促進心肺功能的有氧運動跟適當阻抗型的肌力訓練,在專業指導下互相搭配,尤其是下半身的臀腿肌力,讓運動真正達到保持行動力。中醫推廣能促進肌肉協調、均衡運動全身肌群的八段錦、太極拳甚至鶴拳,都很適合加進我們的日常運動當中。

高齡肌少症者多數沒有相關了解或自覺,忽視積極改善的重要性,而造成身體連鎖性的損害,從年輕時即做好自身的健康存摺、肌肉營養儲蓄,待年邁時,才能成為銀髮樂齡族。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