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台大醫院推台灣胃癌防治經驗 躍國際期刊封面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過去馬祖是全台胃癌發生率最高的地方,幽門桿菌為胃癌發生的主因,台大醫院於2004年在馬祖推行「全面根除法」,透過服用抗生素根除幽門桿菌,幽門桿菌盛行率由7成降到1成,胃癌發生率下降53%、死亡率下降25%,台大醫院研擬出的胃癌防治26條共識成為國際準則,並躍上消化醫學一級期刊《GUT》封面。
現任院長的吳明賢,在1998年即率團隊搭軍艦或是乘小飛機,帶著胃視鏡等儀器深入馬祖社區,並且隨之在2004年決定從根本上著手,透過根除幽門桿菌做為馬祖的胃癌解方,並由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李宜家、劉志銘團隊執行。
李宜家表示幽門桿菌的感染通常都是來自長期家戶內口對口的感染,或是被不潔食物飲水所感染,幽門桿菌感染後會寄宿人體並造成慢性發炎,是胃癌的高風險因子,因此若要接受幽門桿菌篩檢,最好全家一起篩檢、一起治療。
李宜家表示,幽門桿菌的篩檢是透過非侵入性的碳十三呼氣試驗,檢測出幽門桿菌陽性的民眾,並搭配抗生素治療,馬祖的幽門桿菌感染率從一開始的64.2%下降到2018年的15.7%,李宜家指出,這一成大部分都是外來人口,並且經過治療後,幽門桿菌再感染率則不到1%,並且胃癌發生率下降乘10萬分之6以下,「基本上馬祖這邊可以宣布已根除胃癌。」
劉志銘強調,胃癌如同子宮頸癌等等,都是可以預防的癌症,這是因為超過8成的胃癌都是因為幽門桿菌感染所引起,他表示台灣整體幽門桿菌盛行率有31.4%、未成年人有10%,等於全台有600萬人感染幽門桿菌;盛行率依地區有所不同,花東(56.1%)、原民地區等盛行率較高,依照台大醫院透過馬祖經驗得到的胃癌防治共識中可得到,胃癌發生率較高的地方,應該透過幽門桿菌篩檢以及提供除菌治療,來預防胃癌。
劉志銘表示,WHO未全面推廣「全面根除法」,是因為擔憂除菌治療會使用到抗生素,擔憂當社區大量使用抗生素時,可能會有抗藥性增加的疑慮,另也擔憂可能會改變腸道菌相進而增加代謝症候群等風險,劉志銘說,台大醫院團隊歷經14年的追蹤得到結論顯示,接受除菌治療後,腸道菌相多數都能恢復,不會增加胃食道逆流或復發風險,也不會增加代謝症候群的發生風險,並且也不應該因為除菌治療後,因為短暫的抗藥性增加,就不採納除菌治療來預防胃癌的策略。
台大醫院在馬祖執行的胃癌防治準則,在2018年起國健署在幽門桿菌的高風險地區如台東、花蓮、新北烏來、高雄那瑪夏等地推行「家戶篩檢法」,來提升除菌效果,另外也從2014年在彰化推行二合一的幽門桿菌與糞便潛血篩檢,李宜家表示,明年還會在苗栗推行。
吳明賢表示,台大醫院在馬祖的經驗證實透過根除幽門桿菌,透過長期追蹤相關安全性數據,發現胃癌發生率少一半以上,也並沒有WHO對於根除幽門桿菌的疑慮,「這是台灣領先世界的研究!」
目前健保給付的幽門桿菌篩檢必須是50歲以上民眾並有胃潰瘍等,但劉志銘建議,如果民眾經常有上腹部的不舒服,就能自費接受篩檢,若為陽性,自費服藥到痊癒也僅需600元。
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台大推出的研究以及胃癌防治的準則將是政策的參考,政府會研議是否更廣泛納入幽門桿菌篩檢,但目前還是會以高風險地區、就醫不方便、醫療資源不足的地方為主。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