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台灣口腔癌防治登國際期刊 30至39歲吃檳榔下降最多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嚼食檳榔是造成口腔癌常見原因之一,國家衛生研究院今日發表研究指出,台灣嚼食檳榔盛行率已大幅下降,從2007年的17.2%降至2018的6.2%,尤其30至39歲降幅最大,每年減少1.7%,成果已刊登於國際期刊《口腔腫瘤學》(Oral Oncology)上。
口腔癌名列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前10名,尤其以男性為主,一年新增7058人確診、2643人死亡,遠高於女性的739人確診、199人死亡,嚼食檳榔一直是男性口腔癌發生率高的主因。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楊奕馨表示,檳榔子的主要成分是生物鹼,像是檳榔鹼arecaidine、檳榔素arecoline,在口腔中會硝化產生亞硝胺,硝化衍生物就會使實驗動物產生腫瘤,另有多酚類化合物,可能造成細胞傷害、 突變甚至死亡等情形,是檳榔致癌原因。
不過,楊奕馨指出,進一步與國健署彙整政府數據等相關資料分析發現,台灣嚼食檳榔盛行率從2007年的17.2%降至2018的6.2%,尤其30至39歲族群降幅最大,每年減少1.7%,其他年齡層則是減少0.3%至1.1%不等。
此外,楊奕馨說明,當檳榔嚼食率開始下降後約2年,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也開始趨緩,原本2007年每10萬人口發生率37.75人,到2009年快速成長為41.71人,但之後隨著檳榔嚼食率下降而增幅減緩,截至2017年更降至41.15人。
楊奕馨也提到,口腔癌防治工作除了降低檳榔嚼食率外,台灣是全世界唯一由政府規劃執行定期口腔癌篩檢的國家,分析資料發現,未曾參加篩檢者,發現口腔癌超過一半已是3、4期,但經篩檢發現口腔癌前病變則超過6成是0到2期,顯示口腔癌篩檢可助早期發現口腔內病變,早期治療,也延長存活期。
上述台灣口腔癌防治成果相關研究已於今年7月刊登於國際期刊《口腔腫瘤學(Oral Oncology)》上。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