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北醫附醫統計:7成減重病患是青年 但近五年中高齡逐漸增加

2020/12/05 16:58

目前從事音樂工作的謝任鎧(左)於感恩分享音樂會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體重管理中心主任王偉合唱,以音樂感謝體管中心陪他走過減重之路。(記者吳亮儀攝)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台灣青壯年肥胖率逐漸增加,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統計,自體重管理中心成立13年來手術病例超過3千例,七成病患是在40歲以下,但是近五年來中高齡者逐漸增加,院方認為,這是樂活觀念興起、中高齡民眾更注意自身健康。

北醫附醫體重管理中心主任王偉表示,北醫附醫體重管理中心自2007年累積3122例的減重手術案例,40歲以下民眾佔7成,其中30歲以下的民眾更佔了3成,顯示肥胖病人有集中在青、壯年族群的趨勢。

但進一步分析近10年的減重手術,2010年至2014年間40歲以下術友佔73%,而2015年至2019年間40歲以下術友降至66%。值得注意的是,55歲以上中高齡術友由2.6%上升至5.4%,顯示青壯年減重手術比例呈現降低趨勢,反之,中高齡減重手術患者則有增加。

院方分析,健身風潮帶動青壯年先以運動、節食等保守方式減重,而高齡樂活的觀念興起,更讓中高齡民眾開始關注自身健康。

王偉表示,健身、運動風潮當道,許多有肥胖困擾的年輕人會先尋求包含運動、節食、醫師藥物治療等保守療法,導致青壯年減重手術比率下降。另一方面,高齡樂活的觀念興起,且健保給付放寬對肥胖手術的認定標準,年齡由55歲提高至65歲,BMI指數由35下修為32.5,連帶提高中高齡民眾接受減重手術的意願。

王偉指出,要判斷是否有過重或肥胖,最簡單的方式是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若BMI大於24為過重;若BMI大於37.5或BMI大於32.5、但有肥胖相關合併症,就屬於病態肥胖,應該提高警覺並立即就醫。

過重或肥胖除了會導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中止症及退化性關節炎等健康問題外,研究顯示肥胖也可能降低精子品質與數量,提高不孕症的風險,成為少子化潛在的因素之一。

王偉指出,減重手術後86%的病人血糖明顯改善,糖尿病控制良好;75%的病患血脂肪下降,使血脂肪控制良好,預防心血管疾病;80%的病人血壓下降,使血壓控制良好,進而預防引起相關疾病;87%的病人呼吸中止症改善,使睡眠品質獲得提升,精神狀況好轉;多數病人可因體重減輕而減少關節負荷,改善活動能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