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告別媽媽手 熱療和電療效果佳

2020/11/20 13:18

新手媽媽因為需要常常抱新生兒,屬於媽媽手的高危險群。(記者詹士弘翻攝)

新手媽媽因為需要常常抱新生兒,屬於媽媽手的高危險群。(記者詹士弘翻攝)

〔記者詹士弘/雲林報導〕有新手媽媽因大拇指和手腕疼痛持續1個多月,抓握東西時有刺痛感,抱小孩時會更不舒服。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復健科醫師徐麟傑經影像檢查發現,原來這名新手媽媽罹患俗稱的媽媽手。經過安排熱療和電療之後,症狀獲得改善。

徐麟傑表示,媽媽手的醫學名稱為「狄奎凡氏肌腱病變」,主要因為腕部關節的伸拇短肌和外展拇長肌兩條肌腱病變而產生大拇指側手腕疼痛,並且合併有腫脹感及壓痛感,有時疼痛還會延伸到大拇指或前臂。

媽媽手的病因推測係工作上或反覆的活動,造成大拇指長期維持伸展或外展姿勢,或是賀爾蒙變化產生的影響,最常見於30-50歲的族群。新手媽媽屬於高危險群,因為需要常常抱新生兒,進而造成反覆性的手部動作,最終導致肌腱病變的產生,易發生在生產後4-6週。

徐麟傑指出,研究顯示,媽媽手就算沒有接受治療,平均約1年後症狀也會自行緩解;因此,治療目標主要在減輕症狀和減少功能障礙。

媽媽手的治療主要分為保守性治療、注射治療及手術治療。

保守性治療:手部副木:主要以塑膠板固定患側手部,可限制反覆性的手部動作,避免疼痛加劇;非類固醇性消炎藥可減輕疼痛症狀,依不同疼痛嚴重度,會建議使用2~4週;復健治療主要為儀器或職能治療。儀器治療有熱療、電療,或低能量雷射治療。職能治療則在提供病人動作調整衛教以減少症狀,或是指導病人進行手部運動。

類固醇注射治療,屬微侵入性治療,主要在幫助剛開始就有嚴重症狀或接受2-6週保守治療後仍有症狀病人有效控制疼痛。

手術治療:若前述2種治療皆效果有限,應考慮進行手術,術後需固定手腕完全不動一段時間。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