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當心亞洲人的隱形殺手 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

2020/11/19 11:02

成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黃啟振表示,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致病原因目前尚不明,提醒好發率的五十至七十歲長輩要特別留意。(記者王俊忠翻攝)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有糖尿病、高血壓病史的70歲陳先生,因雙上肢麻痛併左肩無力,走路變慢不穩而到成大醫院求診。電腦斷層及磁振造影檢查顯示是節段型的脊髓前方後縱韌帶骨化症,患者2個節段脊髓有壓迫症狀,經前位椎間盤切除減壓融合手術移除骨化的後縱韌帶,病人在術後1週出院,其上肢症狀與步態都有改善。

成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黃啓振表示,後縱韌帶從人體頸椎一直到腰椎,位於脊髓前方,直接貼覆在脊髓的硬腦膜上,後縱韌帶是薄薄一片富有彈性的組織,但後縱韌帶骨化症患者的後縱韌帶會逐漸鈣化變厚,甚至有的會骨化到像骨頭一般堅硬,厚度增加到正常的3倍以上。因此對緊貼其背側的脊髓嚴重壓迫,導致脊髓神經損傷,產生肢體無力、軀幹緊繃感、走路不穩,甚至大小便滯留或失禁等嚴重症狀。

黃醫師說明,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的致病原因目前不明,主要認為與患者基因變異有關。從流行病學來看,東亞人種此病發生率較高,尤其日本的盛行率可達2%,而韓國、台灣、中國、香港等地的發生率也高於西方國家;男性的發病率比女性來得高,發病年齡層多在50歲至70歲。

黃啓振指出,有症狀的後縱韌帶骨化症好發於頸椎,可能與頸椎活動性高,長期下來易造成各種退化病變,導致椎體間失穩,後縱韌帶壓力增高,進而促進其骨化的進程。此症初期可能只有頸部痠痛、緊緊或偶爾手麻等非特異性症狀,可口服消炎止痛藥、戴頸圈、熱敷電療等保守治療。但在不清楚脊髓壓迫程度時,要盡量避免對頸部進行重手法的推拿按摩,以免反而導致脊髓損傷。

黃啓振提醒,神經損傷往往是不可逆的,疾病中期後可能產生頸部脊髓壓迫症狀,如肢體無力、軀幹緊繃感、走路不穩等,就應考慮盡早手術介入,依據病灶範圍、壓迫程度、病患身體條件,選擇傷口位於頸前的前位手術或位於頸後中線的後位手術。

但不論是前位或後位頸圈手術,黃醫師強調,術後都必須佩戴頸圈,且後縱韌帶骨化是體質性的疾病,定期回診追蹤很重要,除了追蹤手術傷口的癒合與植入物融合外,也有助於早日發現其他節段的問題並給予適當治療處置。

成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黃啟振表示,頸椎後縱韌帶骨化症致病原因目前尚不明,提醒好發率的五十至七十歲長輩要特別留意。(記者王俊忠翻攝)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