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青少年行為異常達2週以上 醫師:當心情緒風暴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在成大醫院急診室,1對父母神色緊張衝向自己就診的女兒,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的孩子竟然在學校割腕。原來是15歲國三少女小璇從國一起就常悶悶不樂,在教室經常無法專注、無故緊張,坐立不安,甚至有突發恐慌發作的狀況,常到保健室休息,接受輔導;國三出現不想上課的念頭,成績退步。父母管教較嚴,對女兒期待高,不能理解小璇的憂鬱情緒,對其退縮常予指責,直到這次割腕,才驚覺問題嚴重性。
成大醫院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李博偉表示,評估小璇的憂鬱症狀、家庭及人際關係,採取合併藥物與心理治療的方式,協助其跳脫不斷重複循環的負向思考。在小璇憂鬱症狀逐漸減輕後,也安排家庭諮商,重新連結其與家庭的關係,加強親子間溝通模式,也協助小璇父母紓解自身面對孩子轉變的情緒壓力。經過幾個月努力,小璇開始能找出不同情緒的處理方法,回到學校上課,並能參與自己有興趣的活動。
李博偉指出,青少年是從孩童過渡到成年的時期,身體、心理、社會情感等面向都有大幅度轉變,他們急於尋求獨立自主、建立自我認同,但同時也面臨課業、人際關係、感情等壓力,面對自我價值觀的挑戰、重複經驗的無助感,若親子關係再疏離,很容易因此產生負面情緒,因此,青少年青春期也被稱為情緒風暴期。
要防範情緒風暴的產生,李醫師認為,平常應多注意孩子表現,最關鍵的是觀察青少年的情緒、行為、反應、態度、學校表現,如有「異於往常」且功能改變,例如學業忽然退步或自我照顧能力忽然變差。若發現孩子的表情愁苦或變得木然,話變少、沉默,入睡困難或睡眠片斷,肢體動作變得緩慢或提不起勁,開始拒絕或懼怕上學,與父母互動或社交狀況改變,會拒絕參與原本熱衷的家庭或同儕活動,甚至開始提及死亡或自殺議題等,且持續一段時間(約兩週以上),就需注意是否為憂鬱的警訊。
青少年常見的情緒障礙症,以憂鬱症或低落性情感障礙症為主,其背後的成因複雜,包括同儕關係、家庭問題或自我認同等發展危機,有些青少年會出現拒學、離家出走、藥物濫用與自我傷害等行為。
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15-17歲的青少年有6.8%罹患重度憂鬱症,1年有近7000名青少年自殺未遂。李博偉說,不同於成年人,青少年憂鬱症常常不典型,常因為情緒表達的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無法主動說出內心想法,變得脾氣暴躁、易怒,或出現許多身體症狀,如頭痛、腹痛,常讓家長或師長誤以為孩子是叛逆期或生病,而延誤及治療心理問題的時機。
李醫師認為,正確的評估是治療的開始,當家長或師長發現孩子的舉動、反應有「異於往常」且功能改變、持續一段時間,應到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接受進一步評估,才能及早評估孩子是否罹患憂鬱症,以及時接受治療,並給孩子適當的支持與協助。
自由電子報關心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社會處處有溫暖,一定能度過難關。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