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失智症風險約30% 國衛院找到標記可望抽血就能測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中風後失智症風險約30%,但尚無有效生物標記,若未能及時診斷,病況恐持續惡化,國家衛生研究院今日發表研究成果,發現中風後失智症患者血漿中的D型胺基酸氧化酶(DAO)濃度,是未罹患失智症患者或健康者的1.5倍,未來可望發展為判斷中風後罹患失智症與否的標記,且抽血就可檢測。
國衛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劉玉麗表示,中風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首次發生中風的患者,在1年內發生失智症的比率為7.4%,復發性中風後失智症發生率則高達41.3%。
不過,目前尚無有效的生物標記,因此劉玉麗指出,研究團隊利用回溯性分析20名中風後失智症患者、53名中風後無失智症患者,再對照71名年齡與性別相匹配的健康者,結果發現周邊血液中DAO濃度與中風患者失智狀態有關。
劉玉麗表示,研究發現,健康者血漿中的DAO濃度約200ng/ml,中風後無失智症患者約300 ng/ml,中風後失智症患者則約400 ng/ml,顯著升高,整體來說,中風後失智症患者是未罹患失智症患者或健康者的1.5倍,且DAO越高,中風患者認知功能越差。
劉玉麗說明,DAO是一種廣泛分布於中樞神經系統的酵素,缺血性損傷會誘發神經元產生過氧化物酶體生物源,因此中風後DAO表現量可能因此增加。
劉玉麗解釋,DAO會催化D型絲胺酸產生有毒代謝物,導致氧化壓力反應,且D型絲胺酸代謝物會調節神經元突觸中甲基天門冬酸的受體反應,影響神經元存活與突觸可塑性,並於過程中產生具神經毒性的過氧化氫導致神經退化。
參與研究的林口長庚醫院失智症科主任陳怡君說明,中風後失智症不一定以記憶力受損為主要表徵,可能是認知功能下降,甚至在中風後1年症狀持續與功能下降,因此若未能及時發現,恐怕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會惡化,發生理財出問題、迷路等。
劉玉麗指出,研究也進一步發現,血漿中的DAO若達到325 ng/ml,可望用於判斷中風後是否失智的切點,準確度可達到75%,但仍需更多族群的資料分析,若可驗證,將有機會作為預測中風後失智症的生物標記,有助預防失智症,並可能發展調控DAO藥物;相關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神經學期刊Frontiers in Neurology。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