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健康網》因為害羞而不說話? 還是「選擇性不語症」? 4 種徵兆可評估

2020/10/02 15:46

面對陌生人的害羞和罹患「選擇性不語症」大不相同;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和本文無關。(本報圖庫照)

文/李思儀

「莎莎公主」有著一雙靈動的眼睛,眼睛咕嚕、咕嚕轉時看起來特別可愛,加上長相甜美、時常穿著裙子、洋裝,打扮漂亮,像個小公主一樣。但是,她只有在家人面前是靈動、甜美的,在外人面前,經常面無表情、鮮少正眼看人、經常不理會他人,甚至幾乎不跟家人以外的人說話,宛如冰雪皇后般冷若冰霜。

家人認為,莎莎公主可能因年紀小、個性害羞與膽小,才在外人面前的表現和在家中的模樣有所不同,覺得等孩子長大了,慢慢就會好了。

在外不說話、不理人 如同旁觀者

就讀小班的莎莎公主在學校不說話,但在家裡可以流暢說話;中班的莎莎公主依然不說話、不太跟同學遊戲,以及不太願意參與跳舞、表演等活動;大班的莎莎公主在學校還是不太說話,很多時候就像一個旁觀者,沒有融入團體。

如果被要求說話,莎莎公主會出現明顯抗拒,起初是面無表情,然後撇過頭、背過身,或者後退,最後會全身僵硬或發抖,並且抗拒來上學。而且,面對熟悉的親友、家庭醫師等人,莎莎公主也是不打招呼、不回應、不說話,但回到家或者在外沒有被外人注意的時候,莎莎公主可以自然地與家人對話。

父母開始覺得不太對勁,怎麼年紀漸增了,害羞行為卻沒有改善呢?因為莎莎公主的狀況不是只是害羞,可能罹患「選擇性不語症」(或稱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不語症和焦慮有關 女多於男

選擇性不語症的形成無法歸咎於單一因素,通常是由發展遲緩、壓力情境、不合適地被對待等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交互作用而成,疾病形成原因較為複雜;近期研究發現,此疾病和焦慮有很高的相關。

盛行率為1/140 5歲以前就有徵兆

選擇性不語症是一個相對罕見的障礙症,盛行率在兒童時期是1/140,在男、女生的比例上,女生略多於男生。

選擇性不語症比較容易出現在兒童身上,其症狀初起的年齡多在5歲以前,惟常被疏忽或誤解,直到孩子入學後發現在溝通互動及課業上有明顯問題,才引起老師及家長的注意。

◎父母如何初步判斷孩子可能有選擇性不語?不妨從以下4種情形看看孩子的反應是什麼?

反應退縮、不會回應他人

1.孩子是否於某些社交場合或學校經常不開口說話,但在家裡通常可以流暢對答?這樣的行為即使經過很多示範、鼓勵與引導,或者已經增加孩子的社交經驗,仍然沒有明顯改善呢?

通常社交經驗不足、害羞的孩子,經過合適的示範、引導後,多能慢慢回應他人,回應的方式可以是微笑、揮手等表情與肢體動作,或者小聲說話,而且會持續進步,表現愈來愈自在。然而,選擇性不語症者的進步非常緩慢,甚至可能更為退縮。

選擇性不語症的孩子常面無表情、表情僵硬

2.通常在社交情境下,孩子的臉部表情是否經常讓人看不出情緒?

選擇性不語症的孩子容易感到焦慮、緊張或害怕,有時這些過多的負向情緒會讓他們不知所措、不舒服,可是又不想太被別人注意,因而會有面無表情、表情僵硬等現象出現。

易焦慮、不敢與人眼神對視

3.通常容易於社交場合出現明顯的焦慮反應,而且維持一段時間或反覆出現,例如:不敢與人眼神對視、咬嘴唇、抿嘴、摳指甲、抓臉、維持一姿勢不動、肢體僵硬、發抖等。

不願說話、排斥動態活動

4.願意配合不需要說話的活動,或者不需要被注視的活動,但排斥需要說話與被他人注意的情境。例如:可以配合畫圖、勞作等不需說話的靜態活動,但不參與跳舞、帶動唱或團體討論。

選擇性不語並非單純的害羞、內向、文靜就可以解釋的行為,通常發生在兒童期,5歲以前就會有徵兆,明顯被覺察的時間點多為上學後。

若您的孩子或您認識的孩子有上述行為,建議及早就醫,透過專業醫療團隊一起來協助孩子,讓有口難言的孩子能夠自在溝通。(作者為國泰醫院復健科臨床心理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