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謠言終結站》揭開香港腳、灰指甲迷思 醫︰不一定會癢、會變色
文/曾奕騰
A小姐走進診間脫下鞋襪,說道:「醫生,我腳常常會癢,有時候還會長小水泡,擦過很多香港腳藥膏,為什麼都沒有好。」B先生走進診間,把腳放到腳蹬上:「醫生,我這個指甲變色好幾年了,擦灰指甲藥擦好久,為什麼都沒有好?」
以上的情境每天在皮膚科門診都會上演數次,病人都認為簡單的香港腳、灰指甲應該擦擦藥就會好,但事實卻往往不是病人想的那麼簡單。
「香港腳」(或稱:足癬),是一種黴菌感染足部皮膚的疾病,多數病人都有根深蒂固的觀念:會癢的就是香港腳,不會癢就不是香港腳。事實上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僅從「香港腳」單一診斷出發,也可以有許多表現,香港腳可以癢,也可以不癢,外觀的表現更是多樣化,包含趾縫間糜爛、脫皮,腳掌小水泡、脫皮、紅疹,也可以形成大水泡或是膿皰,感染較長時間的病人常會有角質增厚的表現(此時期常常不癢),有時可以合併異味產生。
若是從「癢」的症狀出發,常見的鑑別診斷除了香港腳,還有像足部濕疹、汗皰疹、足蹠蠹蝕症,以及較不常見的乾癬、掌蹠膿皰症等疾病,而前面提到香港腳的其他症狀(脫皮、水泡、膿皰等)在這些鑑別診斷也可能會出現,病人多半無法正確分辨其中的差異。
香港腳診斷,除了根據臨床症狀及詳細的病史詢問,也可以透過「皮屑顯微鏡檢查」來幫助確認,但是檢查有時候會受到病患先前使用抗黴菌藥物影響,導致黴菌量減少以致檢查敏感度降低,因此當病患有疑似香港腳的症狀無法確認時,就診前建議要先停藥1至2週,減少顯微鏡檢查出現偽陰性的機會。
「灰指甲」(或稱:甲癬),指的是黴菌感染指甲造成的疾病,常見的表現除了指甲變色,還有甲片增厚、彎曲、變形,甲面粗糙,甲片脆化且易碎,甲床分離,嚴重者可合併甲床出血,甚至指甲彎曲成如羊角狀。但是以上表現都「不是」灰指甲專一的表現,其他疾病也可能造成相同或相似的症狀,例如反覆的甲溝炎、乾癬性指甲病變、外傷性甲床分離、反覆摩擦或外傷造成的指甲增厚、外緣性指甲染色、扁平苔癬指甲病變等等。因此病人常有的「指甲變色就是灰指甲」也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口服藥物治療灰指甲 需定期監測肝功能
治療灰指甲,除了外用藥之外,口服藥也是選項,但需定期監測肝功能,且治療期長(手指甲建議使用6週,腳趾甲建議使用12至16週),完成口服藥物療程後仍需觀察數月,並非吃完藥就一定會立即痊癒,因此病患皆需有長期抗戰的準備。
小結,台灣氣候潮濕黴菌容易生長,香港腳及灰指甲都是常見的疾病,反覆感染的情況也屢見不鮮,但診斷及治療都需要專業皮膚科醫師執行,切勿聽信坊間流言逕自斷定或使用偏方,平時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保持雙腳清潔乾爽,有任何症狀應盡速就醫。
(作者為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