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健保署醫材天花板政策 病患家長:台灣醫療將不進反退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衛福部健保署日前對「健保部分給付、民眾部分負擔」的醫材,祭出管理新制,列計8大類352項醫材訂出民眾負擔上限值,引發醫療人員反彈,擔憂設置醫材天花板後,將不利最新醫材、技術的引進,金融法制暨犯罪中心董事長邵之雋也表態反對,他以病患家長的身分指出憂慮,自付差額醫材限價政策將可能導致高品質醫材退出台灣市場,最後導致台灣醫療水準不進反退。
邵之雋透露小孩罹患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小孩原本可以選擇免疫治療,但因為健保給付緣故,導致原本較無副作用、效果也較好的免疫製劑退出台灣,即使想自費購買都買不到,現行制劑經評估後效果可能不佳,最後小孩無奈只能接受毒性較高的移植,因為親身經歷,邵之雋擔憂這次健保署設置醫材天花板的政策,即使病患有醫療保險,但因為高品質醫材直接退出台灣市場,導致有保險也無法換取較好的醫療。
自付差額醫材限價制度下 醫療險將成雞肋商品
有外界聲浪質疑健保署政策疑似圖利保險業者,邵之雋指出,醫療險的概念是危險人團共保制,就保險公司而言該險種僅賺行政費用,若理賠支出降低,保險監理機關在審議新保險商品時降低保費,並提高舊保險商品的理賠額度。因此,在自付差額醫材限價制度下,醫療險將變成「雞肋商品」,降低民眾購買意願,在金管會目前推動保障險替代儲蓄險的保險業轉型策略下,對保險業發展將會造成長期的傷害,他也透露,保險業者普遍不贊成這個政策。
邵之雋又說明:「自付差額醫材限價,並不是健保署新的政策,而是民國100年修全民健康保險法時入法的,只是因為一直有可行性問題,所以延宕至今」;「這個政策原本有他的理想性,但是並不符合醫療市場上健保與商用保險分工的本質。也因此這種『假會』的政策不但傷害台灣醫療市場,也影響正常金融發展。」邵之雋呼籲錯誤的政策不只健保署該踩剎車,金管會也不該置身事外,應該正視該政策對金融業的衝擊。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邱展賢指出,這次政策對骨科、眼科影響最大,政策正式實施後,未來醫療將更走兩極發展,由於醫材受限,經濟有餘裕的民眾會走自費門診。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