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口罩功能一樣為何堅持MIT? 醫界批健保限醫材自付差額
為了減少自付差額醫材收費差距大的爭議,衛福部健保署修訂支付標準,以「臨床實證」等級訂定民眾自付差額上限,已公告8類、352項醫材適用,預計8月1日上路,卻引來醫界的反彈聲浪,但也有人力挺。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衛福部健保署公告8類、352項醫材訂出自付差額上限,引發醫界質疑,認為房子、汽車功能都一樣,難道也要訂價格上限?還有不同國家製造口罩功能都一樣,為何要堅持MIT?並擔心此舉將使醫材越趨廉價,衝擊醫師收入,也影響民眾健康。
醫勞盟在臉書發文指出,「如果健保署這種做法是對的,那麼要不要比照辦理,政府可以規定台灣所有的房子功能都是一樣拿來居住,應該統一規定房價上限呢?」更直言,此項政策好比把有四個輪子在路上跑的車子不分廠牌一律訂立售價上限,一看就是極度不合理的政策。
醫勞盟也質疑,健保署解釋是要落實全民健康保險法第45條,保險人「得」訂定給付上限及保險醫事服務機構得收取差額之上限;屬於同功能類別之特殊材料,保險人得支付同一價格。不過,卻遲遲未落實同法第43條民眾就醫應該定率負擔費用20%至50%,認為是選擇性落實。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也發出3點聲明包含「現有醫材市場,不會衝擊健保財務」、「新版醫材政策,將使醫材越趨廉價」、「醫材價格壓縮,醫師收入必受衝擊」。
前立委林靜儀則在臉書發文指出,「齊頭平等無視醫療專業評估與品質差異,會帶來比較好的醫療品質和發展願景嗎?只能說希望你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並提到「只要是同功能,不同廠牌都適用同一上限」,那為什麼這次疫情我們堅持MIT的口罩和防護衣,中國的也是同功能,同品質嗎?
其他也有不少醫界人士陸續發文擔憂,因為健保的關係,許多原廠藥都已經退出台灣,現在如果較高級、較高價的自費醫材又要大舉退出台灣,要開刀是否就要飛到外國去開?民眾會想要台灣、日本、歐美製造,還是中國、印度製造產品?認為如果台灣的醫療產業,還是一直往低價走,最終會失去一切。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健康醫藥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