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疫情感染未就醫 攝護腺癌患拖到全身骨轉移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57歲張姓男子過年後解尿不順,適逢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大流行,遲遲不敢上醫院,直到上月骨頭疼痛難忍,加上疫情趨緩才就醫,竟發現攝護腺特定抗原指數(PSA)高達634 ng/mL (正常值為< 4 ),進一步檢查確診罹患攝護腺癌第4期且已全身性骨轉移,無法手術,接受荷爾蒙治療及抑制骨轉移藥物,癌症指數大幅下降,病情改善。
男性癌症第5位 每年新增5000多名患者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主任黃志平指出,攝護腺癌是男性癌症發生率第5位,每年新增5千多名患者,由於攝護腺沒有神經、癌細胞大多從攝護腺邊緣侵犯,等到腫瘤大到壓迫尿道,出現解尿不順、頻尿、急尿等問題,或後期癌細胞轉移到骨頭導致骨頭疼痛時才就醫,發現時大多晚期,往往錯過微創手術如機器手臂或腹腔鏡手術根除的黃金治療時機。
張姓患者無慢性病史、身體不錯,2月時出現排尿困難,擔心疫情不敢就醫檢查,直到上月出現全身骨頭疼痛難耐,才鼓起勇氣就醫看骨科,發現他PSA指數超標太多,骨骼檢查有多發性惡性腫瘤骨轉移致全身骨頭痠痛,轉診到泌尿科確診攝護腺癌第4期合併全身性骨轉移。
黃志平說,患者在二月解尿不順時可能局部骨轉移,但拖了3個月蔓延到全身骨頭,為他肛門指診檢查也發現他的攝護腺比一般人硬且表面不規則,切片確診後,進行全身性抗雄性素及抑制骨轉移藥物治療,3週後PSA下降至25 ng/mL,全身骨頭疼痛緩解,將持續治療,希望能降到1以下。
非老年人專利 部分患者病程進展快
黃志平表示,許多人有迷思認為攝護腺癌病程慢,其實部分患者發展快,而且攝護腺癌也不是老人專利,50到60歲發生率為5%、50歲以下也有1%,有3分之1病患確診已經第4期,其中85%已經骨轉移、15%轉移到肝肺等內臟,僅能先接受男性荷爾蒙抑制治療。
但即使攝護腺癌第4期也不要灰心,90%患者經荷爾蒙治療效果佳,有患者攝護腺腫瘤大到造成嚴重尿滯留、腎水腫和急性腎衰竭送醫,PSA指數超過上萬並轉移淋巴,經過荷爾蒙治療PSA降至1以下,目前邁入抗癌第7年。
黃志平呼籲50歲以上、80歲以下的男性,若從未檢測過 PSA指數,應就醫泌尿科抽血檢驗,早期發現攝護腺癌,早期接受攝護腺根除手術或局部放射線治療。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健康醫藥訊息,請上健康頻道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