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認識思覺失調症」系列報導 榮獲台灣醫療報導獎
〔記者劉力仁/台北報導〕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天頒發台灣醫療報導獎,本報生活新聞中心記者羅碧撰寫「認識思覺失調症」系列報導,透過病友的親身經歷分享與醫師精闢解說,讓讀者對此病有更多的理解、包容與接納;報導不僅獲得廣大讀者共鳴,也贏得平面類佳作肯定。
近年來「思覺失調症(原名「精神分裂症」)」議題屢屢躍上社會新聞版面,引起社會高度關注。但大多數人對於這項疾病的認識,卻相當有限,甚至有極大偏見;加上早期的治療藥物副作用大,以致有不少患者諱疾忌醫。根據健保統計資料,台灣有12萬名思覺失調症患者,佔全台人口比約為0.5%,相較於全球統計的1%,仍有半數延誤就醫或中斷治療。
為了讓讀者對此病有更多認識及了解,本報《健康醫療版》去年9月4日至10月2日,一連5週,每週二見刊,包括「理解篇」、「治療篇」、「復健篇」、「工作篇」、「醫護篇」共5篇,從5個不同面向,讓讀者了解「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可以治療且康復」的精神疾病,思覺失調症的診斷和有效治療,其實有助「社會安全」的提昇。
每篇報導除了有病友簡述發病經過,疾病對身心的影響外,也感謝親友扶持、醫療人員鼓勵與協助,讓他們勇敢接受治療,並透過復健重燃生命熱情,甚至可以經過訓練後在康復之家工作,找回存在的喜悅,走過人生幽谷。
羅碧強調,自由時報長期關注國人健康議題,期待愈多人了解思覺失調症之後,愈能讓我們的社會「與善的距離不遠」,也希望藉由這個報導產生的微光,照亮病友,走出人生的幽谷!
本屆台灣醫療報導獎共分為平面類、新媒體類、廣電類,以及有獎徵文。
「認識思覺失調症」系列報導
《認識思覺失調症─理解篇》 莫名幻聽、妄想 資優生人生變黑白
《認識思覺失調症─復健篇 》曾經萬念俱灰… 「復」元重「健」生命熱情
《認識思覺失調症─醫護篇》走過陰暗幽谷 感謝醫師天使一路陪伴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