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全球僅100餘例 罕見脾臟硬化性血管結節腫瘤

2016/01/13 13:56
全球僅100餘例 罕見脾臟硬化性血管結節腫瘤

電腦斷層影像顯示,腫瘤處顯影劑因滯留較差,顏色較深(箭頭處).(記者蔡彰盛翻攝)

〔記者蔡彰盛/新竹報導〕一名40歲女子6年前健康檢查時,意外發現脾臟有顆2公分大的腫瘤,經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診斷為一良性血管瘤,建議長期追蹤。然而後續追蹤卻發現,腫瘤逐漸增大,去年8月電腦斷層顯示腫瘤已增大到5公分,懷疑有惡性可能,經病人同意施行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全脾臟,術後病理報告顯示此腫瘤為一罕見良性的「脾臟硬化性血管結節腫瘤」,全球文獻報導案例僅100多例。

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一般外科醫師張政傑表示,脾臟很少會長腫瘤,而脾臟硬化性血管結節腫瘤更是較罕見的一種良性血管瘤,尤其脾臟腫瘤幾乎不會有什麼症狀,除非腫瘤大到一個程度,才有可能摸到左上腹腫塊,或壓迫到其他器官產生疼痛,因此病患常是在進行其他檢查時意外發現。

此個案在2010年時由腹部超音波發現脾臟有腫瘤,個案脾臟組織並未隨之腫大,血液檢查也僅有輕微的缺鐵性貧血,排除是淋巴性腫瘤後,初步判斷為一非淋巴性腫瘤。

非淋巴性脾臟腫瘤以血管瘤為多,血管瘤是一種血管增生的良性病變,個案所患之「脾臟硬化性血管結節腫瘤」即屬一種血管性病變,目前成因不明;硬化意指血管因病變而硬化,上皮組織累積在血管與血管間的空腔,形成質地均勻的硬塊,與正常脾臟組織質地柔軟不同。臨床症狀上,血管瘤不會造成脾臟的功能性變化或腫大,因此病患幾乎不會有症狀。

新竹馬偕一般外科主任葉孟青指出,「脾臟硬化性血管結節腫瘤」於2004年正式定名後,目前全球文獻以個案報告為主,統計顯示男女患病比例為1:2,年齡區間散佈在22至74歲間,好發年齡約在40歲左右,腫瘤大小從3到17公分不等,由於血管瘤組織為血管,並非分化的惡性細胞。

根據脾臟腫瘤大小,可以選擇傳統開腹手術或腹腔鏡微創手術來摘除脾臟,而腹腔鏡微創手術傷口較小也較美觀,術後恢復亦較傳統開腹手術快,個案病患以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全部脾臟,手術進行約90分鐘,術後恢復良好並於術後第四天出院,後續門診追蹤也無其他異狀。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