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腸胃炎」和「腸病毒」 同樣是「腸」差很多

2016/02/21 06:00
「腸胃炎」和「腸病毒」 同樣是「腸」差很多

勤洗手有助防範病毒和細菌傳染。(資料照)

文/郭啟昱

在門診中,常會碰到一種狀況,就是診斷了腸病毒感染,家長卻堅持小孩子沒吐又沒拉,怎麼會是腸病毒?另一種情況是在提供家長有關「輪狀病毒疫苗」資訊時,家長常會問:「這個疫苗是在預防腸病毒嗎?」答案為「否」。

症狀與治療不同 別傻傻分不清

雖然「腸胃炎」和「腸病毒」都有一個「腸」字,但卻是截然不同的疾病,對一般民眾來說容易混淆,有必要釐清。

「腸胃炎」的表現大致以吐、拉、肚子痛為主;腸病毒感染則以口腔特定位置的潰瘍或手腳有水泡為主,如果出現嘔吐症狀,就要小心是腸病毒重症。

造成腸胃炎的原因有很多種:包括病毒、細菌、寄生蟲、藥物等,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就是常見造成病毒性腸胃炎的原因;但是腸病毒感染是由腸病毒引起的,腸病毒約有60幾種,一般我們是指疱疹性咽峽炎或手足口病。

以病毒性腸胃炎來說,指的是胃、小腸或大腸的發炎,會導致病患嘔吐、腹瀉或腹痛,也可能會有頭痛、發燒、肌肉痠痛等症狀,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得到病毒性腸胃炎,通常可以完全恢復;不過對於嬰兒、幼童而言,體液的流失可能導致脫水、電解質不足,進而抽搐,甚至死亡,因此才會有輪狀病毒疫苗的問世,來預防輪狀病毒引起的腸胃炎。

病毒性腸胃炎是會傳染的,主要是透過糞口傳播,例如接觸到病人的嘔吐物、排泄物或病人曾接觸的物體表面,與病人分享食物、水、器皿,吃或喝到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飲料等。

然而腸病毒可以引發多種疾病,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或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常引起的病症為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有些時候則會引起一些較特殊的臨床表現:包括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

疱疹性咽峽炎的特徵為發燒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手足口病的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

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可經由接觸病人的分泌物而受到感染。

簡單的預防方法就是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目前並沒有疫苗。

(作者為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小兒科及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