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冬病夏治三伏貼 3種人別亂試
圖.文/廖唯宇
三伏貼源於清朝,是屬於中醫的天灸療法。在清代名醫張璐之張氏醫通有記載「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應有不應。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往往獲效。方用白芥子淨末一兩。延胡索一兩。甘遂、細辛各半兩。共為細末。入麝香半錢。杵勻。薑汁調塗肺俞膏肓、百勞等穴。塗後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後塗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是歷史上最貼近三伏貼的操作療程記載。
三伏貼的利用是對照農民曆的節氣曆法推算三伏天,根據中醫「天人相應」、「冬病夏治」的觀念,而三伏天是一年當中氣候最炎熱、也是人體陽氣旺盛的時候,三伏是指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和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今年之三伏分別為7/13、7/23與8/12)。
◎為何選在如此炎熱節氣時敷貼穴位呢?
這是因為身體欲散熱時,伴隨著肌膚腠理開泄,藥物更易吸收至體內,此時若將特定中藥材(白芥子、細辛、白芷等辛溫藥材)製成藥餅後,敷貼於呼吸系統相關的穴位上,使藥物滲入穴位經絡,進而達到通經活絡、溫陽利氣,袪散內伏寒邪痰濕的效果。
根據現代研究論述三伏貼後合併三九貼連續治療3年,能改善「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等過敏性疾病,且臨床研究也顯示,若要達到最好療效,建議連續3年都接受3次伏貼的穴位敷貼,每年於三伏貼的季節都需貼滿3次,每次間隔以一週為主。
不過有部分民眾在進行三伏貼敷貼後會有局部發紅、輕微搔癢及灼熱感或色素沉澱問題,通常一段時間過後即會消失,但孕婦、一歲以下的孩童、皮膚較易過敏(只有短時間敷貼即會起水泡者)的患者,則不適合使用三伏貼,因此在進行三伏貼前,仍需中醫師評估,才能有效改善過敏體質。
(作者為恩主公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