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偶爾會吐奶 太常或用噴要注意
文/孫德金
「小寶貝都一直吐奶,怎麼辦?」接到一位媽媽的電話諮詢,我要問她:「寶寶是溢奶?還是吐奶?若是溢奶,就比較是胃食道逆流;若是用吐、用噴的,就要想嬰兒是否為肥厚型幽門狹窄。」
幽門是胃的出口,也就是胃接到十二指腸的部位。幽門肥厚導致胃出口阻塞,奶流下不去,當然會噴出來。幽門狹窄在白種人較多,歐洲統計,每1000人中約有2人,黑人其次,亞洲人種最少;男孩比女孩多,第一胎較多。
噴射狀嘔吐多半發生在2週大到8週大,幾乎都不含黃色膽汁,但一份2013年澳洲統計有4%會吐膽汁,所以並不能排除幽門狹窄的可能。觸診可發現,約一半比例在肚子上方,可摸到肥厚部位,不過現在可用超音波診斷。
想像幽門肥厚有如一截水管,用超音波去測量水管的長度、直徑及厚度,可以作為判斷是否要開刀的依據,當然也要同時參考臨床症狀。
和幽門狹窄比起來,胃食道逆流就常見多了。賁門是食道與胃的交接處,當賁門太鬆時,奶就容易反流到食道而溢出。
◎改善寶寶溢奶的方法很多:
●避免二手菸。
●每餐喝少一點,多喝幾餐。
●喝完奶後,將嬰兒抱在胸前,頭靠著肩膀,輕撫背部,幫助排氣。
●左側躺。
從2000年起,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就不建議採用「頭高腳低」的趴睡姿勢。
●改用較稠配方。
●必要時,使用藥物治療,真的沒改善才手術。
●另外要考慮牛奶蛋白過敏。
因為研究發現42%-58%的小孩同時會有牛奶蛋白過敏及胃食道逆流症狀,這時只要媽媽不要喝牛奶,或小病人改用水解蛋白配方即可改善。
新生兒偶爾吐奶相當常見,不用太緊張。國外觀察顯示,兩個月內的嬰兒70%-85%會有溢奶現象,但是到了一歲,幾乎95%會消失。
但若常常吐奶且用噴的,喝奶時常嗆到、躁動不安或咳嗽,採用保守治療兩週不見改善,體重不增加反而減少,長不大,甚至脫水、吐血,那就要提高警覺,積極處理了。
(作者為桃園孫德金診所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