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翁腦血管狹窄 1根支架恢復活力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腦血管高度狹窄,長期服藥仍難控制,可考慮放置支架預防中風。
74歲的鄭阿公罹患高血壓20年,長期服藥仍血壓高,頭暈、手腳無力、走路會偏一側。今年4月突然言語不清、視力模糊,送醫救治後發現,腦部基底動脈狹窄高達90%,可能引發大中風,因此自費接受腦血管支架,撐開血管,恢復血流,症狀大幅改善,現在神清氣爽,每天能去運動、遊玩。
台中榮總介入性腦血管外科主任崔源生指出,腦血管狹窄達80%,血流嚴重阻塞,服藥僅能預防血栓、讓血液不黏稠,無法改善血流通暢。至於鄭阿公會長期頭暈、無力,主要原因是腦血管狹窄。
崔源生說,腦血管支架適用於腦血管直徑大於2mm的患者,狹窄程度大於70%且曾有中風症狀,或大於50%狹窄且服藥無法控制中風危險的患者可評估使用。
研究發現,腦血管高度狹窄的患者服藥一年內,仍有18%的腦中風機率,裝置支架則可降到6.1 %,手術成功率約95%,出現併發症機率為5%到10%,但健保未給付,得自費。
鄭阿公長期服降血壓藥,血壓仍高達160、170毫米汞柱,「小中風」送醫救治後發現,腦部最深處的基底動脈90%狹窄。崔源生為他放置的腦血管支架是從鼠蹊部置入,經股動脈、主動脈、頸動脈到基底動脈,路徑長達1公尺,撐開血管,恢復血流。
昨天鄭阿公開心分享親身經歷表示,術後血壓較正常,血液通暢,整個人都感覺年輕起來;崔源生表示,未來可視情況減輕降壓藥的劑量。
台中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張鳴宏指出,約80%的腦中風是缺血性中風,包括微細動脈硬化阻塞、血栓性狹窄;大動脈硬化狹窄若以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可考慮放置腦血管支架。
崔源生提醒,50歲以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和心臟病患,是中風高風險族群。中風前,不太有明顯症狀,應定期檢查血脂、血糖,做頸動脈、腦血管超音波檢查,尤其秋冬季節是缺血性中風的好發期,一定要多加留意。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