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醫學研究】頸動脈狹窄 支架+藥物防失智

2014/09/02 06:00
【醫學研究】頸動脈狹窄 支架+藥物防失智

醫療人員為患者進行腦血管檢查。(記者林惠琴攝)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

銀髮海嘯來襲,國內失智症與輕度認知障礙人口近22萬,台北榮總腦血管科團隊最新研究發現,嚴重頸動脈狹窄損傷大腦白質徑路連結,進而引起的失智症狀,可以透過藥物搭配介入性治療獲得改善,顛覆以往失智症「只能一直壞下去」的印象,堪稱一大福音!

腦血管科醫師李怡慧表示,頸動脈是供應大腦血流的重要血管,狹窄程度達70%容易發生動脈斑塊剝落或腦供血不足,造成缺血性腦中風,即使未出現中風症狀,認知功能也可能退化,目前血管性失智症約占失智症成因3成,僅次於阿茲海默失智症。

台北榮總以頸動脈狹窄程度達70%的病患為對象,分成2組治療,歷經3個月,發現藥物搭配頸動脈支架置放術較單純藥物治療的病患,約1/3頭暈與短期語言記憶力顯著改善,以65歲、頸動脈80%嚴重狹窄的何先生為例,記憶分數從26分提高至28分,有助延緩病症發生。

神經放射線科醫師張豐基指出,以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70%來說,多可歸類為有中風症狀,治療費用可獲健保給付,若無明顯症狀被視為未達標準,支架置放術自費金額約4、5萬元。

腦血管科主任陳昌明強調,70歲以上病患來診,頭暈問題往往位居首位,但容易被歸類為內耳或腦幹循環問題,提醒若暈眩情況嚴重,最好一併進行頸動脈檢查,尤其三高或吸菸族更要注意。

李怡慧說,失智症好發年齡為65歲以上,罹患比率近1成,但近年有年輕化趨勢,下探45歲以下,抽菸、服用荷爾蒙或貧血均是危險因子,因此若有頭暈、語言記憶力差、執行力等症狀,可求診確認,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