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注射顯影劑 前後12小時多灌水

2013/11/17 06:00
注射顯影劑 前後12小時多灌水

▲為了做正確的影像學診斷,電腦斷層掃描必須使用到顯影劑靜脈注射。(照片提供/洪永祥)

文/洪永祥

注射顯影劑 前後12小時多灌水

▲血管攝影。(照片提供/洪永祥)

臨床上,經常為了做一些正確的影像學診斷,必須使用到顯影劑靜脈注射,其中最常使用在電腦斷層掃描、血管攝影與心導管檢查。大部分的顯影劑都是經由腎臟代謝,其對腎臟有直接的毒性與缺氧性的破壞。許多原本腎功能就不好的高危險族群,經過一次的顯影劑注射就造成急性腎傷害,甚至嚴重到要洗腎的程度。

注射顯影劑 前後12小時多灌水

▲檢查前後12小時,連續使用點滴靜脈輸液,以保持足夠的尿液,增加顯影劑的代謝。(照片提供/洪永祥)

提供影像學診斷 提防急性腎傷害

注射顯影劑造成的急性腎傷害在腎功能正常者約佔2%,但在老年人、糖尿病、心臟衰竭、腎功能不好者的發生率可高達20%。

◎高危險族群預防顯影劑造成的急性腎傷害方法:

●使用「非離子性低滲透壓」的顯影劑

傳統的顯影劑屬於含碘的高滲透壓顯影劑,對於腎臟的毒性與腎臟的血液動力學影響較大。高危險族群可以使用非離子性「低滲透壓」或「等滲透壓」的顯影劑 ,來取代傳統的含碘高滲透壓顯影劑,以降低對腎臟的破壞。非離子顯影劑在早期需自費購買,但於2010年開始,健保局已將高危險族群(包括充血性心臟衰竭、腎臟功能不全、曾對離子顯影劑過敏、75歲以上或未滿3歲者等)的使用納入給付項目。

●開始治療前後大量灌水

住院的病患可以在檢查前12小時與檢查後12小時,連續使用點滴靜脈輸液(每小時每公斤體重1毫升),以保持足夠的尿液來增加顯影劑的代謝;若是沒有住院的門診患者,可以改用口服大量白開水,也有同樣效果。

●檢查前後使用乙醯半胱氨酸(NAC,N-acetylcysteine)

乙醯半胱氨酸是臨床上用來當做化痰劑的常用藥物,卻發現可以拿來預防顯影劑腎病變,且效果極佳。其機轉可能跟其抗氧化力有關,可以清除顯影劑造成的自由基,避免腎臟血管收縮與缺氧的破壞。建議於檢查前一天吃兩次、每次1200毫克,檢查當天結束後,再吃兩次劑量,有明顯的預防效果。

●治療前後密切追蹤腎功能

任何人在注射顯影劑前,必須評估腎臟的功能。對於腎功能不好等高危險族,務必遵照前述的預防步驟去做,並於檢查後24-48小時內再一次評估腎功能。若有明顯腎功能衰退者,務必及早住院治療,經過適當的輸液補充與電解質矯正,大部分的人都可搶回腎功能,不致需要永久透析治療。(作者為台北三軍總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