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踝扭傷 先自我檢查勿慌張
文/廖先胤
腳踝扭傷是常見的運動傷害,發生時,最令人擔心的是,到底要不要開刀?此時建議大家可依下列順序檢查。
◎檢查腳踝扭傷的順序:
●第一,檢查患肢是否能踩地負重行走(不行時,需小心骨折),可依「渥太華腳踝損傷鑒別診斷標準」檢查。
常見骨折壓痛點有4個,分別是內、外踝尖至踝後方6公分、腳掌內側舟狀骨,及外側第五蹠骨基部(如圖1)。
●第二,若腳踝活動度異常大,要小心韌帶是否有撕裂或斷裂,可做「抽屜試驗」進行檢查。
施測者一隻手抓住腳跟向施測者拉,另一手施以相反方向的力量固定在小腿(脛骨)前方(如圖2),如果有過多的向前滑動,腳踝的前距腓韌帶可能受傷;也可做距骨傾斜測試,施測者將患側的腳踝逐漸加上內翻的力量,同時觀察內翻的幅度,並跟健側做比較(如圖3),如果內翻角度過大,腳踝的跟腓韌帶可能受傷。
●第三,若踩地負重、腳踝活動度皆可,應檢查走路時腳踝是疼痛而有力,或疼痛伴隨無力。若疼痛伴隨無力,需小心肌腱應有損傷。
若此3項有異常,就要進一步接受X光、超音波檢查,以決定是否要開刀。
如果X光及超音波檢查無異常,腳踝消腫後,走路仍卡卡的或痠痠的,有可能是中醫的「筋出槽、骨錯縫」,這些輕微的結構相對位置異常,影像上不一定看得出來,卻足以讓人長期感到不舒服。可用針灸,搭配傷科手法治療,平常也應從事保健運動,如患肢弓箭步,雙手推牆,或是進行腳踝運動來維持踝關節活動度,幫助血液循環。
做法為坐姿下,腳板依序向上、下、內、外伸展(圖4),維持10到20秒,一回做10到20次,一天做3回。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針灸科醫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