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換心瓣膜 傷口僅5公分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主動脈瓣膜狹窄」是一種流行於老年人的常見疾病,台灣社會高齡化,每年至少有3000位以上的病人,一旦出現嚴重症狀,如果不能承擔開心手術的風險,距離死亡只剩兩年。衛生署去年核准通過「導管人工主動脈瓣膜植入術(TAVI)」,手術只要兩小時,傷口僅5公分,心跳也不需停止;台大醫院昨日宣布已完成17個案例,平均高齡82歲,成功率100%。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高憲立表示,心臟如同馬達打出血液供應,都必須經過主動脈瓣膜,隨著年紀增長,瓣膜因鈣化而狹窄,使得心臟必須加倍作工,造成心肌肥厚、心臟衰竭。早期症狀包括運動時呼吸困難、頭暈目眩、暈厥,也可能伴隨不同程度的心絞痛,甚至猝死。
高憲立表示,若狹窄嚴重又合併前述症狀,單純接受藥物治療也只剩兩年可活,不然就得作開心手術,把瓣膜換掉。但由於這類病人大多年事已高,手術死亡機率也可能高達3、5成,病人常常直接放棄,家屬和醫師也陷入兩難。
為了協助這些高齡病人謀一條活路,11年前法國醫師Cribier首次成功透過心導管置換主動脈瓣膜,引起各國關注。台大醫院也自98年起經專案申請,陸續完成17個案例,平均高齡82歲,當中還有兩位是90歲以上。這些病人作開心手術,有1/5機率會死亡,改用心導管之後,成功率是100 %,術後追蹤發現心臟衰竭程度有明顯改善。
台大醫院首例是位83歲老太太,主動脈開口只剩0.5平方公分,心臟外科評估若作手術,有5成機率會死。老太太選擇先吃藥,卻仍在5個月內住院3次,作氣切口、依賴呼吸器,意識清醒但非常痛苦。後來嘗試用心導管,1週就脫離呼吸器,3週後轉出加護病房,6週後出院,目前已出院兩年,狀況穩定,只需門診追蹤。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林茂欣表示,豬組織製成的人工瓣膜至少可用4、5年,而且只需要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不需吃抗凝血劑。藥品雖有健保給付,但此項技術目前需要自費。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