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協助脫離呼吸器 斷、捨、離是要訣

2013/02/23 06:00

▲圖1:插管大多從口腔或鼻腔插入一根管子來幫助呼吸;圖為模擬照。(照片提供/林永芳)

文/林永芳

▲圖2:咳痰功能差,需使用拍痰衣,改善氣道的清潔與支氣管流通;圖為模擬照。(照片提供/林永芳)

「接受插管,是不是一輩子要永遠依賴機器,無法脫離?」這是許多人的疑問。要脫離呼吸器得視患者的病情與身體狀況而定,不能勉強。

●個案1:手術後的吳先生心血管系統穩定,沒有其他嚴重的症狀,在給予適當休息及營養補充,當天拔管後,就可出院過著像正常人生活。往後不需使用呼吸器,屬於永久脫離呼吸器。

●個案2:車禍造成腦受損的陳小姐同樣經過手術卻無法脫離呼吸器,雖然逐漸減少呼吸器使用,改用能夠自發性呼吸的方法,但陳小姐因還未解決中樞神經方面的感染問題,整天只能依賴機器躺在床上。

◎從使用呼吸器到脫離成功,民眾大概掌握簡單的「斷、捨、離」要訣,就可以知道目前病人的狀況。

●斷:由呼吸治療師及醫師進行脫離指標預測或客觀的判斷與觀察,來進行脫離前整體性的評估,像導致呼吸衰竭的原因是否因治療後消除或矯正,哪些因素可能造成脫離失敗。

●捨:捨棄不利的因素,常見的像休克、呼吸衰竭、肺炎、心因性或非心性水腫、肺纖維化、肺出血、瀰漫性肺浸潤、心臟衰竭、洗腎、中毒、感染、血液動力不穩定、肥胖、氣喘或慢性阻塞性疾病(簡稱COPD)。

●離:簡單脫離,只使用數天的病患就能拿掉呼吸器,甚至拔管,即一開始使用呼吸器的原因被解除或正改善(如︰手術後意識回復),撐過急性期,病患配合,即可進行脫離且成功機率高。

脫離困難、曾有脫離失敗或嘗試脫離時間大於2到3天,大部分是原發性疾病未改善,如:氣體交換有問題、呼吸道阻力太大、分泌物太多無法自行排除、營養太差、呼吸中樞受到抑制、呼吸肌肉太疲乏。此時須要更多時間來改善疾病。

曾嘗試多次訓練仍無法成功,就必須延長。像長期使用呼吸器,或者白天可以完全不用,晚上須接回呼吸器休息。部分病患經拔管後,若不能負荷自行呼吸,這時可採用非侵襲性呼吸器,以避免重新插管。

(作者為呼吸治療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