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心悸別心慌 DIY簡易檢測

2012/12/23 06:00

文/吳肇鑫

在銀行工作,接近更年期48歲的陳小姐(化名),因為工作時壓力大而心悸和胸悶,又被同事驚慌地送到急診室治療;68歲已退休的李阿伯,即使已規則服用高血壓藥,卻常復發「心臟嗶啵跳」,孝順的兒子火速地護送至急診室,擔心阿伯情況是否為心臟病惡化。

若經常發生 得掛心臟科檢查

「心悸」在急診室的病人中,是很常見的主要症狀,許多病人也因此成為急診室常客。所謂心悸,是病人自己感覺到心臟跳太快或不規則所產生的不適。如果經常發生,的確需要到心臟科門診檢查,以釐清病因。

◎常見的原因包括:

●心臟結構病變造成的心律不整:如鬱血性心臟衰竭、冠狀動脈疾病致心肌收縮功能不全、心臟瓣膜疾病、肥厚性心肌病變、高血壓性心臟病等。

●其他非心因性疾病:甲狀腺疾病、貧血、出血、低血糖症、姿態性低血壓、嗜鉻細胞瘤等。

●精神症狀:如焦慮症、慮病症、恐慌、失眠、更年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

●正常生理反應:緊張、驚嚇、憤怒、劇烈運動、發燒、妊娠等。

●食物與藥物反應:如香菸、咖啡、茶、酒精、刺激交感神經藥物等。

如果是上述第一、二大類原因所造成的心悸,當然需要在醫師仔細評估、檢查後,才能對症下藥,有些甚至還需要手術治療。不過長期在急診室觀察到的心悸病人,其實大多是比較沒有危險性的第三、四、五類,但是病人卻常因為對「心臟病」的莫名恐懼,經常奔波急診室。

在此提供一個簡單、安全的DIY方法,在心悸發生時,只要當事人神志清醒,沒有明顯冒冷汗、臉色發白、嘴唇發黑、嚴重胸痛等危險徵兆,就可以自行嘗試使用所謂的伐氏操作(Valsalva maneuver):

●步驟1,慢慢深吸氣。

●步驟2,持續用力閉氣。

●步驟3,持續使下腹部用力鼓脹。

●步驟4,慢慢吐氣;反覆進行1、2、3、4步驟,即可有效刺激迷走神經,而達成舒緩心跳的神奇效果。

大多數心悸都並非是心臟病所引起,精神症狀、正常生理反應與食物藥物的作用,反而是多數誘發原因,預後都很好,但復發率高。

經由專科檢查後,病人應該可以獲得正確的認知,你我都可以透過DIY的簡易操作來調整自律神經,做自己身體真正的主人。

(作者為彰化縣員榮醫院醫療副院長)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