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頻道logo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重症肌無力 最常出現眼瞼下垂

2012/08/27 06:00
重症肌無力 最常出現眼瞼下垂

▲病人在3-Hz低頻的重複電刺激之下,肌肉活動電位會出現12%至15%的降低。(照片提供/莊毓民)

文/莊毓民

日前接到腸胃科住院醫師緊急口頭會診:「病患是一名約60多歲的女性,一直抱怨吃東西時會嗆到,吞嚥不順,說話的聲音有鼻音。」他也告知,針對吞嚥困難,做了胃鏡及食道攝影,甚至懷疑是中風,腦部斷層攝影檢查也是正常。

我感受到住院醫師的無奈,他說:「我們看到她有胃食道胃酸逆流,給予制酸劑治療也無法改善她的症狀…。」

我想起10年前剛當住院醫師時,曾經診療過一名妙齡女子,她的症狀只是講話過久,聲音逐漸低沉,而帶鼻音,最後被診斷是「重症肌無力」,不過,不是我診斷出來的。

當時指導我的主治醫師恰巧是重症肌無力的專家,患者吃了幾天的「大力丸」,也就是抗乙醯膽鹼藥物,她的鼻音奇蹟式地改善,但是後來發現她有良性胸腺瘤,進而接受外科手術切除。

面對這次的病例,我本能地告訴腸胃科住院醫師:「請安排『重複神經刺激測試』」。病人在3-Hz低頻的重複電刺激之下,肌肉活動電位會出現12%至15%的降低。證實她確實是「重症肌無力」。

患者在重複神經刺激測試下,出現抗乙醯膽鹼接受器抗體,代表自體免疫系統對於自己肌肉神經交接突觸的無情而白目地攻擊。

重症肌無力一定會出現肌肉軟弱症狀,有時病人未必會注意到,最常見的是眼瞼下垂,約有6成以上,其他較難發現的是吞嚥困難、發音不清、面部表情肌肉無力,閉目不緊或者腳步不穩等。

重症肌無力的發生率約為1/7500。它可發生在任何年齡層,而女性最常見的年齡層為20至30歲,男性則為50至60歲,男女比為2:3。主要的臨床症狀為肌肉無力感和容易疲憊,病人會自覺眼皮下垂、口齒不清、吞嚥困難、手腳無力,早上起床時情況還好,到了下午狀況就變差,但是經過適當的休息或睡眠後又獲得改善。

肌肉無力常見對稱性無力,若影響呼吸肌時,容易發生呼吸衰竭而變成重症肌無力。

症狀呈波動性表現,每小時、每天或更長時間,病情都在變化。常見的誘發或加重因素有運動、氣溫變化、病毒或其他感染、女性經期及情緒波動。

治療方式包括:抗乙醯膽鹼藥物、免疫抑制劑、血漿置換術、靜脈免疫球蛋白注射,以及外科治療的胸腺切除術。

過度悲傷、生氣、感冒、急性支氣管炎、妊娠或分娩等都可加重肌無力症狀,若因不明原因所引起全身肌無力、吞嚥困難、喝水嗆咳或伴隨胸悶、氣短等症狀時,應及時就醫和診治。(作者為衛生署台北醫院神經內科主任)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