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主動脈瘤作祟 排便大出血險送命
記者林宜樟/嘉義報導
62歲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吳姓男子,有發燒、聲音沙啞症狀,原本以為是感冒,排便時卻大量出血,經電腦斷層檢查才發現有近4到5公分的細菌性主動脈瘤,醫師及時置放支架,避免大破裂出血,危及生命。
大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張兼華表示,吳姓男子因類風濕性關節炎服用類固醇藥物,免疫系統較差,因此被細菌感染,造成主動脈瘤產生血栓,跑到腸子,造成出血症狀。主動脈瘤接近控制聲帶的喉返神經,在動脈瘤破裂出血時,猛烈牽扯神經,造成聲帶麻痺、聲音沙啞。
醫師經電腦斷層掃瞄發現主動脈瘤,進行主動脈支架放置手術,以支架遮蔽破裂的主動脈瘤,並注射抗生素,解決病人的危險。
張兼華說,細菌性主動脈瘤形成的原因是細菌感染,將主動脈壁吃出一個洞,周圍組織擋住,形成血管瘤。細菌性主動脈瘤有破裂危險,需要及時診斷與治療,否則將造成菌血症、敗血症或是細菌性血栓。
張兼華指出,細菌性主動脈瘤大多發生在免疫力較差、高齡,或有使用免疫力抑制劑、類固醇的病人身上。不明原因的發燒常被當成感冒,若難以好轉,又有胸痛、腹痛或是有出血,得儘快就醫。
發燒新聞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