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logo

輕鬆方便 非夢事
照顧腸道 順暢一下

2005/11/16 06:00

良好的排便習慣及品質,不僅使人通體舒暢,也是身體健康的重要指標。

文/許重得

在忙碌的工業社會中,排便問題困擾許多人,有報告指出,國內六十五%高中生腸道比實際年齡老十歲以上,國中生約四十八%,小學生竟然也達到五十四%。另在排便習慣方面,各級學生便秘情形達二十%,五點六%小學生一個星期只排便一次,如此算來,全國約有十萬名小學生有便秘問題,實在不可忽視。

何謂便秘?一般說來,一天排便三次,或三天排便一次,或一週排便三次,只要沒有排便困難、腹部脹痛,或其他相關臨床症狀,如食慾不振、虛弱等,均為允許範圍內。排便習慣最主要是與自己比而非與他人比較,一般民眾均認為,一天一次,且最好在早上,有些病患更是遵守此「金科玉律」,若早上未做完此重要工作,便無法展開一天的生活。如此一來,無形中形成一種巨大壓力,往往因達不到而形成惡性循環,到處尋醫求藥,愈發不可收拾。

影響排便因素很多,且非常複雜,不僅受限於腸道內,還受到中樞及神經系統、荷爾蒙等控制,更受環境、情緒、飲食影響。排便動作包括腸道內壓力運作、骨盆腔內相關肌肉協調、肛門直腸間角度拉直、肛門內外括約肌全然放鬆,進而達到排放目的。

大腸是儲存糞便、排泄糞便最主要器官,若排便次數減少,糞便水分降低,即稱便秘,通常伴有排便不順、困難、裡急後重或感覺未排乾淨等臨床症狀。

腸道疾病很多,最令人聞之色變的是大腸癌,所以排便習慣改變,不論是便秘或腹瀉、不明原因的體重降低、便血、家族有大腸癌病史、腸道息肉,潰瘍性大腸炎症病史或家族史、曾有甲狀腺癌、乳癌經治療過後等,均應提高警覺。

民眾可多利用糞便潛血反應檢查篩檢,極其輕鬆、方便價廉且不具任何痛苦。

良好的排便習慣及品質,不僅使人通體舒暢,也是身體健康的重要指標。在飲食方面,高纖維、低脂肪,並攝取足夠水分為主,纖維是組成糞便主要成分,使糞便體積增加刺激腸道,使腸道內壓力減低,便於排泄,可促進有益菌生長,即乳酸菌及部分酵母菌,隨著益菌增長,即可抑制有害菌及伺機菌。

壓力是現代人不可不面對的課題,壓力可造成自律神經失調、腸胃道功能失調、腸道內害菌增生、免疫力降低等,另規律有恆的運動,也可增進身體機能,促進新陳代謝,放鬆心情、紓解壓力,有利腸道蠕動並增進益菌生長。

許多藥物會影響排便功能,或便秘或腹瀉,如抗生素、高血壓用藥、胃腸藥等,當排便習慣改變,又服用許多藥物時,應該向醫師諮詢是否因藥物引起便秘。

(本文作者為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